一、个人简介
洪永聪,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福建省一流专业(茶学)负责人、福建省教学团队(园艺应用型)负责人、国家一级评茶技师、国家一级加工技师;现任武夷学院科研处副处长(主持工作),先后兼任北方茶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理事、福建省茶叶学会委员、福建省高校产业学院发展联盟副理事长、福建省茶产业研究会副会长、福建省茶产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福建省武夷山生物研究所特聘专家、南平市统筹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高质量发展工作小组成员等社会职务。先后主讲《植物生理生化》、《茶叶生物化学》、《茶树病虫害》、《茶学概论》、《茶学专业英语》等茶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与专业选修课。主要从事茶树生态栽培与茶叶品质安全研究;先后主持国家成果农业科技转化基金、中国乌龙茶产业协同创新中心专项等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5项;在Agronomy、BMC Genomics、Insects、茶叶科学等发表学术论文86篇,其中SCI收录20篇;获批各类国家专利18项;获得福建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等省市各类教学科研奖项12项;出版各类教材专著12部。
二、研究方向
主要从事茶园生态栽培与茶叶品质安全研究
三、可招收研究生的层次、学科专业
农业/园艺植物与茶树生态栽培
四、主要教科研成果
1、科研项目:
茶树抗寒良种繁育及优质安全生产配套技术集成与示范,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2009GB2C600205),2009年6月至2012年6月,50万元
杀虫防病多功能工程菌的构建及其制剂研制,山东省中青年科学家科研奖励基金(2009BSB01179),2009年12月至2012年12月,5万元
茶树抗寒种质早期鉴定分子标记的研究,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2009ZRB01654),2009年12月至2012年12月,5万元
杀虫防病工程内生细菌的构建及其生防菌剂研制,山东省科技攻关计划(鲁科规字2010GSF10206),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20万元
茶树抗寒良种繁育及配套生产技术示范与推广,国家星火计划(2010GA741007),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60万元
生态控草对茶园杂草群落及其多样性的影响研究,武夷学院青年教师专项科研基金(xq201013,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3万元
闽北茶园病虫害生态控制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南平产业发展科技专项(2011DJ06),2011年3月至2014年3月,10万元
茶园恶性杂草稗草病原真菌的分离及其毒素筛选,福建省教育厅A类项目(JA11259),2011年5月至2014年5月,1万元
闽北茶园主要恶性杂草生物控制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南平市科技重点项目(N2011Z07(2)),2011年6月至2014年5月,10万元
稗内脐蠕孢菌株WYU-012的毒素筛选及其作用机理研究,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2012J05063),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3万元
闽北茶园主要恶性杂草生态控制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福建省科技厅科技计划重点项目(2012N0024),2012年3月至2015年3月,10万元
优异闽北地方茶树种质资源繁育及配套生产技术集成与示范,南平市科技计划项目(N2014C009),2014年9月至2016年9月,7万元
乌龙茶种质资源抗性机理与风险元素防控技术研究,福建省2011协同创新项目(WL201704-2),2015年9月至2019年12月,35万元
闽台乌龙茶种质资源收集、鉴定与选育,福建省2011协同创新项目(WL201704-1),2015年9月至2019年12月,8万元
洪永聪特色优势学科团队(茶学),武夷学院服务地方学科团队建设项目(武院综[2017]66号),2017年9月至2020年8月,50万元
低温胁迫下茶树抗冻蛋白的分离纯化及其特性研究,南平市科技计划项目(南财(教)指[2019]27号),2019年3月至2022年4月,5万元
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园艺学协同育人实践,福建省新农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闽教高〔2020〕4号),2020年6月至2022年12月,10万元
茶树根际土壤优势微生物种群重组及其对茶氨酸代谢的影响研究,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闽科资〔2020〕29号),2020年8月至2023年8月,7万元
南平市绿色生态茶园建设第三方现场复核认定及土壤检测服务,武夷学院横向项目,2022年12月至2024年06月,25万元
宋代北苑贡茶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武夷学院横向项目,2023年4月至2024年4月,3万元
建阳桔柚主要病虫害监测预警及生态控制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福建省科技厅高校产学合作项目(闽财指〔2024〕615号),2024年5月至2027年4月,50万元
2、代表性论文与成果:
Qisong Li, Jianxiang Mao, WeifengWang, Ruijun Liu, Qiufan Xie, Shiyao Su, Zhong Wang, Yunzhe Song, Yongcong Hong(通讯作者), Pumo Cai(通讯作者). Projecting Current and Future Habitat Suitability of the Pepper Weevil, Anthonomus eugenii Cano, 1894 (Coleoptera: Curculionidae), in China: Implications for the Pepper Industry. Insects 2025, 16, 227, https://doi.org/10.3390/insects16020227.
Li Fan, Li Li, Yunfei Hu, Yibiao Huang, Yongcong Hong(通讯作者), Bo Zhang. Complete chloroplast genomes of five classical Wuyi tea varieties (Camellia sinensis, Synonym: Thea bohea L.), the most famous Oolong tea in China. Mitochondrial anda part B-Resources, 2022.04, 7(4):655-657.
Li Li, Yunfei Hu, Min He, Bo Zhang, Wei Wu, Pumo Cai, Da Huo and Yongcong Hong(通讯作者). Comparative chloroplast genomes: insights into the evolution of the chloroplast genome of Camellia sinensis and the phylogeny of Camellia. BMC Genomics, 2021, 22: 138, https://doi.org/10.1186/s12864-021-07427-2.
Yongcong Hong, Wei Xin, JianJie Zeng, Chenling He, YaJing Dai, Tong Wang, Zhenfang Li*. Development of Tea bush replant disease by red root rot fungus. Allelopathy Journal, 2018, 43 (1): 65-72.
Hong Yongcong and Xin Wei. Isol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biocontrol fungi capable of infecting Amethystea coerulea-like tea garden weeds. Research Journal of Biotechnology, 2017, 12 (5): 88-92.
Hong Yongcong and Xin Wei.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correlation analysis of soil nutrients in tea gardens of Wuyi Mountain area. Research Journal of Biotechnology, 2017, 12 (8): 22-28.
Y.C. HONG, Y.J. DAI, W. XIN, Z.F. LIN, C.L. HE, T. WANG, Z.F. LI. Effects of continuous monoculture of Achyranthes bidentata on diversity of soil bacterial community. Allelopathy Journal, 2015, 36 (2): 213-224.
方晓红,叶国盛,陈丹妮,洪永聪(通讯作者). 唐宋蒸青饼茶制作工艺比较研究.福建茶叶. 2023,45(08):23-25
陈丹妮,郑慕容,洪永聪(通讯作者). 中韩日茶器美学观的对比——以宋代建盏为例. 武夷学院学报, 2023,42(01):8-14.
黎巷汝,陈丹妮,洪永聪(通讯作者). 不同茶树品种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特征. 茶叶学报,2022,63(2):107-113.
陈丹妮,杨晓,洪永聪(通讯作者),黄圣辉. 潮汕地区茶文化旅游实地考证与现状分析. 海峡农业,2022,76(4):52-59,2022.04.
霍达,郑虹,辛伟,洪永聪(通讯作者),郑慕蓉. 茶园杂草小飞蓬病原细菌的初步研究. 中国热带农业,2017,78(5):24-27.
洪永聪, 辛伟, 辛淑亮. 两个处理t测验与F测验的数学关系. 考试周刊, 2016, (88): 41-42.
辛伟,洪永聪(通讯作者),王飞权,黄毅彪,张见明. 武夷山茶园春季杂草发生规律的调查与分析. 武夷学院学报, 2015, 34(9): 5-9.
洪永聪, 卢莉, 辛伟, 王飞权, 黄毅彪, 吴玉琼, 罗盛财. 武夷岩茶“十大名丛”种质生物学特性的鉴定与评价. 中国农学通报, 2012, 28(28) :234-238.
辛伟, 洪永聪(通讯作者), 卢莉, 王飞权. 不同做青风格安溪铁观音“音韵”的感官审评及品质化学比较. 武夷学院学报, 2012, 31(5): 38-50.
王飞权, 冯花, 罗盛财, 肖玉蓉, 赵升云, 洪永聪(通讯作者). 部分武夷名丛种质资源生化成分分析.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2, (4): 107-109.
洪永聪, 辛伟, 王飞权, 卢莉, 黄毅彪. 不同蒸青制样对绿茶生化品质成分的影响. 武夷学院学报, 2011, 30(2): 6~10.
洪永聪, 王玉, 丁兆堂, 等. 越冬期茶树叶片生理指数分析及抗寒种质材料的筛选. 中国农学通报,2009,25(16):215-218.
洪永聪. 甘蓝大田中降解菌对氯氰菊酯的降解动态研究. 青岛农业大学学报, 2009, 26(3): 181~184.
洪永聪, 辛伟, 李永超, 辛树亮. 不同梨品种花药氨基酸含量的聚类分析. 青岛农业大学学报, 2009, 26(增刊): 13-17.
洪永聪, 辛伟, 李永超, 辛树亮. “金花柿”的选育及其生物学特性. 青岛农业大学学报2009, 26(增刊): 21-24.
洪永聪,辛伟, 李永超, 辛树亮. 曲线回归分析的模型误差及最优曲线回归方程的选择. 青岛农业大学学, 2009, 26(增刊): 72-75.
洪永聪. 生防菌株TL2的菌剂研制及大田防病试验. 中国农学通报, 2009, 25(17): 181~185.
洪永聪. 氯氰菊酯降解菌Y-3的诱变育种与筛选. 中国农学通报, 2009, 25(18): 364~366.
洪永聪,胡春光, 辛伟, 等. 双向电泳分析枯草芽孢杆菌菌株TL2的抗菌蛋白. 青岛农业大学学报, 2008, 25(1): 1~5.
洪永聪, 辛伟, 李树文, 等. 枯草芽孢杆菌菌株TL2抗菌蛋白的纯化及其稳定性测定. 青岛农业大学学报, 2008, 25(2): 91~94.
洪永聪, 辛伟, 崔德杰, 等. 蜡状芽孢杆菌菌株TR2的氯氰菊酯降解酶特性. 青岛农业大学学报, 2007, 24(3): 185~189.
洪永聪, 辛伟, 崔德杰, 等. 蜡状芽孢杆菌菌株TR2的氯氰菊酯降解作用的小区试验. 青岛农业大学学报, 2007, 24(4): 291~294.
洪永聪, 范晓静, 来玉宾, 等. 枯草芽孢菌株TL2在茶树体内的内生定殖. 茶叶科学, 2006, 26(4): 38~42.
洪永聪,来玉宾, 叶雯娜, 等. 枯草芽孢菌株TL2对茶轮斑病的防病机制. 茶叶科学, 2006, 26 (4): 27~32.
洪永聪, 辛伟, 来玉宾, 等. 茶树内生防病农药降解菌的分离. 茶叶科学, 2005, 25(3): 183~189.
洪永聪, 胡方平, 黄晓南. 成团泛菌(Pantoea agglomerans)对稻谷的致病性.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 2002, 31(1): 32-36.
洪永聪, 胡方平, 陈庆河, 等. 从稻谷上分离、筛选用于拮抗水稻白叶枯病的泛菌. 福建农业科技, 2001, (4): 1-3.
3、代表性科研成果
2022年2月,参与的项目“微生物农药防控茶园主要害虫的关键技术与应用”获2020年度福建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排名第二)。
2020年12月,发表的论文“Development of Tea bush replant disease by red root rot fungus”获第十三届南平市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三等奖。
2015年12月,参与的项目“武夷岩茶品质提升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获2014年度福建省科学技术厅科技进步三等奖(排名第七)。
2015年6月,参与的项目“闽北茶产业升级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通过南平市科技局成果鉴定,达国内先进水平,获2014年度南平市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第二)。
2013年9月,主持的项目“优异闽北地方茶树种质资源筛选与示范”通过南平市科技局成果鉴定,达国内先进水平,获2012年度南平市科技进步三等奖(排名第一)。
2011年11月,参与的项目“茶树抗寒品种选育与优质安全关键技术集成”通过青岛市科技局成果鉴定,达国内先进水平,获2010年度青岛市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二)。
2010年12月,主持的项目“茶树抗寒良种选育、扩繁与优质高产配套技术研究”通过山东省科技厅成果鉴定,达国内领先水平,获2010年山东省高等学校科技进步三等奖(排名第三)。
五、联系方式
联系电话:15860991766;邮箱:108177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