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日报】武夷学院:“三驾马车”全力提速应用型人才培养

发布者:发布时间:2011-06-22浏览次数:194

 

《福建日报》2011622日第4
武夷学院:“三驾马车”全力提速应用型人才培养
                  陈一
编者按:近年来,武夷学院先行先试,积极探索实践,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实施校企合作、订单培养、顶岗实习等一系列新举措,全力提速应用型人才培养,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武夷学院校长、博士生导师、茶文化经济学科创始人杨江帆教授在接受采访时说:“应用型人才不能从课本中教出来,而必须在现实的职业环境中训练出来。必须加强理论创新教育和实践操作能力培养,让学生学会学习、创新、应用;必须以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为抓手,依托实习实训基地平台,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特别是通过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有效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变传统的以教师、课堂、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使教、学、做、创融为一体。”
  
  近日,武夷学院出台了《关于推进校企结合订单培养 顶岗实习工作 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新突破的意见》,明确规定从今年秋季学期起,该校本科专业四年级学生中有30%、专科专业三年级学生中有50%以上必须进入顶岗实习岗位,并要求学科专业尽量与学生就业相结合,对那些顶岗实习人数达不到要求的专业,要按比例压缩招生指标,连续三年顶岗人数达不到要求的专业将取消招生资格;对顶岗实习任务完成好的专业,将给予奖励。同时要求各院系主动寻找校企合作伙伴,建立学校与企业相结合的质量监督和考核机制。
  如何培养应用型人才,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武夷学院校长、博士生导师、茶文化经济学科创始人杨江帆教授在接受采访时说:“在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以及《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实施的大背景下,目前我国、我省高等教育发展势头强劲,竞争十分激烈。武夷学院积极探索,着力办应用型地方性本科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培养家长欢迎、用人单位欢迎、社会欢迎的‘三欢迎’人才,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和闽台合作两大新突破。”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
让教、学、做、创融为一体
  杨江帆校长指出:“应用型人才不能从课本中教出来,而必须在现实的职业环境中训练出来的,必须经风雨、多实践磨炼出来的。”他分析道:“培养应用型人才,必须加强理论应用层面的创新教育和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应用、学会创新;必须以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为抓手,依托实习实训基地平台,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特别是通过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有效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变传统的以教师、课堂、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使教、学、做、创融为一体。”
  2010年上半年,武夷学院就在推进校企结合、订单培养、顶岗实习工作方面展开试点,该校旅游系与泉州迎宾馆合作,积极实践,在培养应用型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上取得显著成效。
  2010年9月27,武夷学院裘国伟副校长、教务处徐颖惠处长、旅游系周作明主任和系党总支应安明书记等出席了武夷学院·泉州迎宾馆酒店管理人才培养基地挂牌仪式。
  2010年12月4,在该校旅游系探索实践的基础上,武夷学院在泉州迎宾馆召开酒店人才培养基地现场会,全校各院系负责人实地考察了泉州迎宾馆,进行了研讨交流,总结旅游系关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经验。大家认为,旅游系在推进校企结合、订单培养、顶岗实习工作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主要表现在“六共模式”,即共同开设课程,共享专家学者,共用企业资源,共研企业管理,共促高位就业,共育应用型人才。
  对此,武夷学院旅游系主任周作明说:“酒店需要有专长又具有经营管理、公关等能力或有经营管理专长又具有创新与运用等能力的人才,我们系通过加强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岗位适应力。与酒店积极互动,由我们系提供酒店专业教育新理论、新信息,由酒店提供实践岗位,参与教学过程,形成互动效应,将学历教育与培训教育有机结合,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当时,武夷学院泉州会议就加强校企合作、订单培养、顶岗实习培养应用型人才工作方面达成了四项共识——
  第一,面向区域和地方(行业)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以地方产业为主要服务对象,加快学校专业结构调整与优化。
  第二,进一步以应用能力培养为起点,将应用能力的特征指标转换成教学内容,并将实践应用能力培养贯穿于整个专业教学全过程。
  第三,全面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从企业聘请有丰富实践工作经验,有较高专业理论水平和技艺精湛的专家担任兼职教师,实行专兼结合,改善学校的教师队伍结构,不断适应行业企业的生产技术发展变化的要求。
  第四,按照每个系建立不少于3个实训基地的要求,积极推动校企共建实习实训基地、以企业为主组织实习实训合作新模式,实行校企双方相互支持、相互渗透、优势互补、利益共享的运行机制,让师生更加贴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一线。
  “六共模式”与“四项共识”为武夷学院全面推行校企合作、订单培养、顶岗实习奠定了基础,实现学校、企业、学生、社会等多方共赢。
订单培养 顶岗实习
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和培养模式
  为加快应用型人才培养,武夷学院积极探索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机制,企业参与的教学指导委员会、建立董事会等来推动校企深度合作。
  杨江帆校长介绍说,在校企合作中,为实现学院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等用人单位人才需求相一致,学院成立由校企双方主管、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有针对性地邀请企业介入学生培养全过程。从参与培养目标的设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到课程教学内容安排、理论与实践环节相衔接、再到毕业设计与论文指导、生产实践教学等方面全程介入,实现产学深度合作,使教学工作紧紧围绕企业岗位技能要求,最大限度地提高人才培养工作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杨江帆校长说:“学校不断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专业结构动态调整机制,重点建设直接为产业优化升级服务的应用学科专业,加大力度扶持发展一批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服务的高新技术学科专业,培养地方需要的人才。对那些与地方经济发展关联度不大且不好就业的专业或专业方向,则予以调整或转向。”武夷学院引入证书教育,试行“2+1、2.5+0.5”(专科)或“3+1、3.5+0.5”(本科)培养模式,共建生产性实习基地或毕业实习基地培养,试行订单式培养,增强应用型人才的就业竞争力。学校发挥多学科共存的资源优势,集中资源,通过工具课程模块加专业,主修专业加辅修学科课程模块,主修专业加跨系跨学科选修,主辅修等多种形式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该校还充分发挥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省级重点实验室及科研平台等作用,鼓励学生参加教师科研课题研究、企业横向课题研究,参与解决企业生产难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
  强化实践环节教学,推进实践教学改革。据了解,武夷学院把学生大学期间的实践教学活动作为一个整体来统一考虑设计,将实践教学分成基础实践模块和专业实践模块两大块。基础实践模块主要以活动的形式开展,包括新生入学教育与军体教育、志愿者与公益活动、课外文体艺术活动、科技文化活动、社会实践与调查、学生社团活动、职业生涯设计与创业实践等7个子模块。专业实践模块分为专业基础实践、综合实践及创新实践三个子模块,形成了一个目的明确、层次分明、相互促进的实践教学体系,促进了学生个性健康发展、综合素质提高。
  此外,加强实验实训场地建设。旅游实训中心在原有旅游规划实训室、客房实训室的基础上,兴建导游立体全景模拟实训室、旅行社实训室、酒店管理三维模拟实验室等;艺术设计与制作中心将完善实训功能,使动画制作实训、影像制作实训、综合材料实训成为中心重点实训项目支撑教研活动;商学院建设有全数字多功能语言综合技能实训基地;电子工程系建设有机械加工实训中心;现代信息服务学院拥有福建省旅游职业教育生产性实训基地等多个校内实训基地。
  值得一提的是,武夷学院鼓励教师主动走出校园,深入企业,围绕社会发展、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急需解决的问题和企业技术改造升级中的技术难题,开展科学研究,帮助企业解决生产中存在的技术问题。邀请企业联合申报各级各类科研课题,并将科技成果向社会推介、转化。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地方政府举办的各种论坛,参与社会发展计划等重大决策的调研、论证工作。
与科研院企深度合作
提速应用型人才培养
  杨江帆校长指出:“全面推进校企合作、订单培养、顶岗实习,是为学生学习和发展提供满意的教育服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内容和途径,也是学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加强人才适应性教育的需要。因此,要突出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积极推进产学研结合、校企合作,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有效服务《海西规划》实施。”
  为此,武夷学院积极寻求合作,进一步扩大校企合作应用型人才培养平台,创立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成立福建省旅游专业生产性实习基地;同福建省YBC办合作共建海西创业实训基地,与环世捷运物流有限公司合作成立武夷学院物流与供应链教育中心,与武夷山世纪桃源教育投资有限公司合作共建武夷学院信息学院,与广东新广人才交流服务有限公司合作共建武夷学院动漫学院,与上海多利农庄和厦门翔鹭宾馆酒店共建大型实习与实训基地,与武夷山旅游公司、南平电线电缆厂、泉州太子酒店等地方企业以及省外的北京七彩集团、上海环世捷运物流有限公司共建百余个学生实训和就业基地。近期,该校又在广东、上海、平潭设立外贸、物流、旅游、师范类专业实习实训试点基地,同时建成了2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试验区。
  校企合作、订单培养、顶岗实习工作全面铺开。目前,武夷学院各院系各专业根据不同专业特点和培养方案要求,主动出击,主动寻求合作伙伴,选择与专业核心能力相关的实习单位,帮助学生落实顶岗实习岗位。茶学系、旅游系、商学院、环境与建筑工程系、人文与教师教育学院等已落实了一批合作对象。同时,积极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主动探索课堂教学、考试与实习地点的一体化,努力创造条件,保证顶岗实习时间原则上不少于4个月,创造条件实施3+1人才培养模式。
  在校企合作、订单培养、顶岗实习“三驾马车”驱动下,武夷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正全速推进,进入飞跃性发展新阶段。
http://fjrb.fjsen.com/fjrb/html/2011-06/22/content_25248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