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日报】武夷学院坚持以生为本,着力提高教育质量纪实

发布者:发布时间:2012-05-16浏览次数:173

《福建日报》2012年5月16日第3版

 奏响提高教育质量最强音

——武夷学院坚持以生为本,着力提高教育质量纪实
一方 武宣
 
 
 

 

 

  核心提示

  [5月6日,海外人才为国服务博士团来到武夷学院考察,美丽的校园,坚持以学生为本,着力提高教育质量的办学理念给博士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他们表示要发挥海外留学背景及在名校、公司任教任职的综合优势,为武夷学院的人才引进和科研升级等起到桥梁作用。

  近几年来,武夷学院致力在学科专业、师资队伍、科研创新、培养模式、教学改革、就业服务等方面为人才培养进行大胆的改革和持续的创新,续写了高校为社会育人才、为地方经济添活力的隽秀诗篇。]

    武夷学院围绕地方特色、经济发展、文化底蕴,优化学科结构,逐步形成五大学科专业群,涵盖对接地方产业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12个工程技术类专业、6个应用文科专业、5个教师教育类专业、4个管理类专业、3个应用理科专业。同时,实施“中青年骨干教师工程”、“博士工程”、“教授工程”、“拔尖人才培养工程”、“双师型教师培养工程”等五大人才工程,为人才培养提供强有力的师资支撑。

  培养什么人才——

  设置五大学科专业群

  实施五大人才工程

  “学科专业是办学之本,是衡量高校发展方向的重要指标。”武夷学院校长、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杨江帆教授接受采访时说,“近几年来,武夷学院牢牢把握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和学校自身转型发展的战略重叠期,务求自身专业设置与闽北乃至海西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致力于培育适应经济社会需求的产业急需人才,逐步形成了五大学科专业群,涵盖准确对接地方产业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专业。”

  武夷学院裘国伟副校长认为,“教学质量是本科办学的生命线,武夷学院身处闽北山区,提升教学质量实属不易,要克服信息流、人才流、产业流等诸多劣势。”

  近五年来,学校办学顶层设计、更新本科办学理念、规范本科办学活动,从人才培养改革创新实验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等方面深入挖潜,逐步破解发展困局,各项教学质量评价指标节节攀高,茶文化经济专业获评国家级特色专业,成功获评6个省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实验区,3个省级教学团队,2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11年,学校参评省教学质量工程建设全部七大类项目,捷报频传,共获41项立项,位列全省新建本科院校前列。

  培养高素质的人才,除了科学设置学科专业群外,更需要的是雄厚的师资力量支撑。武夷学院人事处处长王立明表示,“山区办学,难就难在师资上。但是学科布局结构调整需要强有力的师资队伍来保障。”

  近几年来,武夷学院实施了“中青年骨干教师工程”、“博士工程”、“教授工程”、“拔尖人才培养工程”、“双师型教师培养工程”等五大人才工程。目前,“五大人才工程”已为学校成功引进10余名茶学等紧缺专业的高层次人才,本校5位拔尖人才脱颖而出,17名符合条件的教师获评副教授以上职称,96位教师成为博士工程受益者。据统计,学校63%的专任教师具有硕士、博士学位,32 %的专任教师具有高级职务。

  武夷学院党委书记何三保则认为,“要建设开放式大学就要有开放的心态。学校注重人才融合,这种融合是摒弃个人利益,正确对待人才思想,端正起适合校情的能者为师、宽容失败、形成合力的融合态度。”

  为此,武夷学院启动教师在岗教学能力提升工程,强化院系和教师的自觉管理、自我加压。成立教师教学能力发展中心,搭建教学发展支持平台,从学校层面服务教师的教学工作。武夷学院工会主席、纪委书记陈平表示,“学校完善教学奖评选制度,建立了单项教学质量奖、教坛新秀奖、教学贡献奖等,引导教师队伍重视教学改革,重视教学质量建设。”同时,引导教师深入行业企业,加速实践能力提升,柔性引进企业的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参与学校教学、实训指导,推动师资队伍理论与实践整体素质并重发展。学校启动“武夷学者计划”,吸引海内外中青年学术精英参与学科建设,与海内外各高校合作开展师资队伍培养建设。

  

  武夷学院提出办好“学生欢迎、用人单位欢迎、社会欢迎”的“三欢迎”大学,培育“会做人、会学习、会应用、会创新”的“四会”人才的人才培养定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行“学生分流培养”、“专业分类培养”等,建立以“以学生为本”的课堂教学模式,提升了教学效果。

  怎样培养人才——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推行人本式课堂教学

  “如果把高等教育比作竞争市场,它已经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作为市场需求方的学生,对高校提供的知识结构、智能建构、个性发展呈现多样性选择,成才的评价标准也呈现多元化趋势,那么,作为市场供方的高校,应该细分市场,准确定位社会的人才取向,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才观,同时兼顾大学生对自身成才规划和现实选择。”武夷学院学生处处长赵健全说。

  武夷学院教务处副处长郑细鸣表示,学校提出了办好“学生欢迎、用人单位欢迎、社会欢迎”的“三欢迎”大学,培育“会做人、会学习、会应用、会创新”的“四会”人才的人才培养定位。并出台了深化教学改革的意见、推进校企合作、订单培养、应用型人才培养等方面的配套文件,以明确的制度定位和强有力的工作举措,推行“学生分流培养”、“专业分类培养”等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学生分流培养”细分为应用型、复合应用型、研究型三个培养方向。 “专业分类培养”细分为产学研结合、工学结合、实习与就业结合、就业与创业结合三种路径。

  在一系列改革的推动下,学校先后与100余家省内外行业知名企业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已与企业共建立订单式培养的“翔鹭班”、 “新广班”、“太阳班”;与台湾高校携手建成了海峡成功学院,引进、融汇台湾高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领域的先进理念和创新举措,在教师、学生、管理方面实现“三通”。同时,学校还与福建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合作成立茶学研究基地,与团省委YBC福建办合作创建武夷山创业教育实训基地。学校现行的“通识+专长”、“知识+技能”、“一专+多能”、“理论+实践”、“外语+专业”等人才培养模式组合释放出极大的生机与活力。学校首届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为97%,在全省新院校中居于前列。

  “人才培养重在课堂教学,‘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应该最大限度地扎根在课堂教学工作中。”武夷学院徐颖惠教授表示,学校积极开展课堂教学改革,提出“以学生学习效果为目标、强化能力的培养与发展”、“注重学情反馈、社会需求,创新教学手段,改革教学方法适应学生可取的学习方式和习惯”、“为达成学习效果而设计教学”; “教育与管理相结合,从课前课后延伸教学工作的关注点,做好学习方法的教学”、“改革课程评价机制,突出考量学生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有效课堂五要求”,就此专题立项推动了改革进程。

  目前,校级教学改革项目增加了300多项,省级以上教改项目从2项增加到75项,学校涌现出“摘桃式教学法”、“研究性教学”、“启发式教学”等等教学改革尝试。伴随教学改革的深入,由点带面,一批批优质的课程资源也在形成,校级精品课程增加了30门,其中13门课程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2个教学团队被评为省级教学团队。学生对教师课堂教学质量测评优秀率为95%。

  

  近年来,武夷学院在实践教学上进行了诸多尝试,进行重构式教学改革,将学生大学期间的实践教学活动统筹设计,构建起含有7个子模块的基础实践模块和专业基础实践、综合实践及创新实践3个子模块的专业实践模块,着力培育学生的实践技能。

  如何提升人才实践技能——

  科研反哺教学

  教学提升技能

  武夷学院科研处处长杨升表示,“科研工作是高校学科建设乃至内涵建设水平的重要标杆。近年来,学校潜心整合科研力量,高位嫁接省内外科研机构,为学校的优势学科和特色学科拓展发展空间。”宋明理学研究中心、省杨时学术文化研究会等6个国家级、省级产学研创新平台和“武夷学院国际茶学研究中心”等11个校级平台陆续揭牌,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中国茶产业研究基地、省创意农业研究会、省高校茶叶工程研究中心等也纷纷落户武夷学院。

  日前,学校还相继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第三产业研究中心”、“生态工程研究中心”、“图像视频处理研究所”等一批关系学校优势学科建设的科研创新平台,以朱子理学、武夷文化和绿色产业为主线,以地方社会文化经济为主战场、产学研企合作研究以及校地、校企“兵团协作攻关”、“产业化实践”的平台版图已初具轮廓,突显了学校“传朱子理学,做武夷文章,办绿色大学”的办学特色。

  武夷学院抢抓势头,组建起跨学科科研团队,先后承担各类校外科研项目171项,实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等国家级科研项目零的突破,科研经费超过2500万元;已拥有省级教科研团队3个,省级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4个,省级高校科技创新团队1个;学校教师还先后发表论文1400篇,其中被SCI、EI、ISTP等三大检索收录6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60部,1位教师荣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20人次获省、市科技进步奖和优秀社科成果奖,7位老师的论文成果获福建省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奖,

  杨江帆校长表示,“以用为学、学以致用是求学、教学的本源。理论教学是人类实践活动的提炼总结,最终还是要回归到实践中去,故而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不可偏废,教学工作就需要寻求到不同学科特有的结合点。”

  作为肩负转型发展使命的新建本科院校,武夷学院在实践教学工作中做了诸多有益尝试,将应用能力的特征指标转换成教学内容,将应用能力培养贯穿于教学活动始终,邀请行业全程参与,形成倒逼态势,实现实践教学功能的全面释放。学校构建起含有7个子模块的基础实践模块和专业基础实践、综合实践及创新实践3个子模块的专业实践模块,使目的更明确、层次更分明,连续性和系统性强的实践教学体系,分步骤穿插进理论课程中结合成完整的教学整体,将实践学分从33学分增加到43学分;鼓励理论课程学习成绩稍差的学生在实践环节冒尖,在实践中培养出对理论课程的认识和兴趣,从而全面带动教学效果。

  此外,学校注重运用各类重点实验室、研究平台、科研团队及教学团队等教育资源,构建科研训练方法课程平台、科研训练项目实践平台、学科竞赛平台、科技服务平台等四个层次平台的建设。近年来,已有200多位本科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做了课题主持人,有60余篇学生论文作品公开发表。6个项目在数学建模竞赛中,获得国家二等奖,10个项目获福建省一、二等奖;电子设计竞赛获得省级一、二等奖8项,30支队伍在2011年各类学科竞赛中获奖,200多个学生团队项目获得省级、校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立项。学生科研及学术活动热情高涨。

  

  武夷学院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结合专业特色,搭建素质拓展平台、就业服务平台、实习实训基地、校地产学研结合办学等各类平台。

  人才哪里去——

  搭建各类服务平台

  人才服务社会需求

  杨江帆校长认为,“人才的竞争,正呈现为综合素质的竞争。学校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为学生搭建其课程选修结构平台,满足学生成才需要。在保证人才培养目标、质量、规格达标的基础上,充分注意学生个性的差异,开辟出促其成才的通道,让共性培养与个性完善结合。”

  目前,学校已完成专业方向选修课组、跨系跨学科选修课及校级通识教育选修课等三大系列选修课课程库的基本建设,加强了优质课程的建设,为学生的选修提供足够的课源,为分流培养、增强人才的适应性创造条件。

  武夷学院党委副书记姚进生表示,“学校搭建的素质拓展平台,充分发挥第二课堂(课外科技创新系列活动)、第三课堂(学生课外系列活动)、第四课堂(校园文化)与第一课堂在人才培养中发挥协同作用,努力形成风格。”

  “学生社会实践服务活动多姿多彩,组织了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5·13投资洽谈会,茶博会、朱子文化节等青年志愿者服务,这些做法为我们以后走向社会奠定了基础。”武夷学院校报负责人林梦颖同学欣喜地说。

  武夷学院与企业建立专业信息预警机制,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学科和专业设置。目前,武夷学院毕业班的学生都有在企业学习的经历,他们根据不同专业参加不同岗位的实习,超半数的学生在实习期间就签订就业协议。

  杨江帆校长表示,加强校地产学研结合办学是学校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更是学校突显地方性、应用型办学特色,加强内涵建设,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

  (一方 武宣)

  

http://fjrb.fjsen.com/fjrb/html/2012-05/16/content_32637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