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校茶与食品学院茶树遗传育种与种质资源创新利用团队联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王鹏杰教授团队在异色茶树资源特征香气化合物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目前,茶树叶片的颜色主要有绿色、白色、黄色和紫色,不同叶色的茶树在研究和观赏方面具有重要潜力。现有研究大多集中在不同叶色茶叶的形成机制和干茶品质差异,探讨了相关基因在调控叶色中的作用,以及非挥发性代谢物对茶叶品质的影响。然而,关于不同叶色茶树种质资源的挥发性香气化合物的系统研究尚显不足。现有研究大多集中于少数几种茶树品种或单一叶色类型的香气成分分析,尤其是对异色茶树与绿叶茶树之间的香气成分对比研究仍然较为匮乏。此外,异色茶树的特征香气化合物仍未明确。
在这项研究中,作者以保存在武夷学院茶树种质资源圃的7个白化、9个黄化、4个紫化和7个正常(绿色)茶树种质为研究对象,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结合GC-MS技术分别对所选茶树种质芽叶的挥发性化合物进行了分析,共鉴定到125个香气代谢物。对异色茶树和绿色茶树的香气化合物分别进行比较,发现白化茶中上调的化合物最多,主要是以花果香为主的化合物,包括橙花醇、Z-异香叶醇和E-3-己烯醇乙酸酯等。紫化茶中下调的化合物最多,包括与清香和果香有关的β-月桂烯、苯甲醇和水杨酸甲酯等。根据VIP值和p-value,共筛选到40个差异化合物,其中在3个异色茶中共有的是Z-3-己烯醇、1壬醇、2,4-叔丁基苯酚和2,6,10,15-四甲基庚烷。利用这些差异代谢物构建的随机森林模型筛选出异丁酸叶醇酯、E-3-己烯-1-醇乙酸酯、2,4-二叔丁基苯酚、Z-茉莉酮和Z-异香叶醇等5个香气代谢物,通过本研究筛选到的香气生物标志物在一定程度上为判别茶树叶色提供了有价值的候选因子。
通过香气代谢物特征的机器学习对异色茶进行分类
相关研究以“Aroma analysis and biomarker screening of 27 tea cultivars based on four leaf color types”在国际期刊Food Research International(中国科学院一区top)上发表。王飞权副教授为第一作者,张渤副研究员为共同通讯作者,武夷学院为第一完成单位。
不同叶色样品的表型特征及研究设计
以上研究得到了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专项(2021L3058)、福建省高校产学研联合创新项目(2023N5013)、武夷学院引进人才科研启动项目和发展基金项目(YJ202112, N2017Y01)、茶叶福建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武夷学院)(WYKF-TERC202302)资助。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_YF5rhSV1mx_U5hb-yJ--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