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机械原理课上的公式推导到实验室里的零件打磨,从初入校园的懵懂探索到省级赛场的闪耀绽放,武夷学院学子何晨旭用四年光阴完成了从青涩学子到创新尖兵的华丽蜕变。这位始终秉持“试错是成长阶梯”信念的机电工程学院2021级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学生,不仅以连续三年专业第一的傲人成绩诠释了学术卓越,同时担任第十三届武夷学院机电科技与创新协会副会长,在学科竞赛、科研实践中,书写新时代工科青年的奋进篇章。今年,他满载学识与荣光毕业,考取南华大学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
“大一是尝试的阶段,总得有些试错探路的过程。”作为新生的何晨旭也曾迷茫,但他选择用行动化解迷茫:“当不知道方向时,学习永远是最稳妥的选择。”他主动承担起班级学习委员的职责,课堂上,他专注听讲,勤做笔记;课后,他认真梳理知识点,整理复习资料。“同学们有时会有一些题不理解,我会尽我所能进行讲解。”依靠这份责任感和乐于助人的态度,他在班级里营造了互帮互助、共同进步的良好氛围,也赢得了同学们的信任和老师的认可。
何晨旭凭借扎实的专业基础和突出的学习成绩,在大二时加入了机电科技与创新协会。这个平台为他打开了科技创新的大门,也点燃了他内心对机械设计的无限热忱。何晨旭团队接手的挑战杯“履带式沙滩垃圾清洁车”项目,正是上一届学子留下的创新火种,学长学姐们留下的偏心凸轮机构设计完善升级的工作交给了何晨旭与他的同学们。“我们决定回归产品本质来思考解决方案。”何晨旭回忆道,“关键在于如何让筛网实现自动化振动,从而完成垃圾的筛选回收。”面对机构运行时可能出现的卡死问题,团队没有闭门造车,而是虚心向经验丰富的学长请教。经过深入探讨,他们创造性地用四杆机构替代了原有复杂结构,不仅完美解决了技术难题,更实现了“以简驭繁”的工程智慧。最终,该项目获得第十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三等奖。
这段竞赛经历让何晨旭深刻体会到团队协作的力量。“比赛就像一座特殊的桥梁,”他感慨地说,“让我们这群志同道合的年轻人相遇相知,在攻克技术难关的过程中建立了深厚的友谊。”这种在创新实践中收获的成长与情谊,成为他大学生活最珍贵的财富之一。
考验接踵而至。2024年,正值福建省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的关键节点,组委会要求提交产品运作视频以检查研发进度。何晨旭团队倾力打造的大葱收割机虽已成型,却尚未完成运作视频的拍摄。酒香也怕巷子深,好产品更需要让人直观地看到它的价值。然而天公不作美,清明前后,连绵的阴雨笼罩着武夷山。面对大葱收割机精密电控系统经不起雨水侵蚀的问题,何晨旭带领队员向其他社团和同学寻求帮助,几经周折,终于借到几顶帐篷。他们冒雨撑起帐篷,小心翼翼地在临时搭建的帐篷内架设机器进行拍摄。在临时搭建的“雨中摄影棚”里,他们成功拍摄到大葱收割机清晰、流畅的运作画面。最终,“大葱收割机”项目凭借出色的设计和团队在逆境中的卓越表现,成功斩获福建省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一等奖。
基于该项目的深入研究成果,何晨旭团队申请发明专利《一种批量收割的大葱收割机及收割方法》,并在2024年发表了学术论文《多功能智能联合式大葱收获机设计》,实现了从竞赛实践到学术创新的跃升。 何晨旭总结说道:“那顶雨中帐篷教会我们的,远比一等奖奖状更有价值。而将实践成果转化为专利与论文的过程,则是对技术更深层次的锤炼。”
何晨旭的故事,是匠心筑梦的生动诠释,是从不懈钻研到迎难而上的榜样力量。他在武夷学院挥洒汗水,奠定了成功的基石;而今,他的新征程,将在南华大学的沃土上蓬勃展开。
主要荣誉奖项:
1.国家奖学金,校三好学生,校优秀共青团员,校优秀干部,校优秀毕业生;
2.在“华中数控杯”第十一届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决赛中,荣获国家级二等奖2项;
3.在第十六届福建省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中,荣获省级一等奖3项、省级二等奖1项;
4.在第十六届“挑战杯”福建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荣获省级三等奖1项;
5.在 2022 年福建省大学生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大赛中,荣获省级二等奖1项;
6.在 2023 年福建省大学生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大赛太阳能电动车赛项中,荣获二等奖1项;
7.在2025年第十七届“挑战杯”福建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得省级三等奖1项。
个人及团队发表学术论文7篇、授权实用新型专利8项。
编辑:黄垣超(校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