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基项目获得者风采|上官华媛:山水育才 归哺闽北

发布者:宣传部发布时间:2025-10-04浏览次数:437

饮其流者怀其源,学其成时念吾师这句古语2025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获得者、我校茶与食品学院青年教师上官华媛身上得到了生动诠释。她从闽北的青山绿水中走出,在中国科学院潜心钻研、圆满完成博士学业后,满怀赤子情深,重返这片培育她的土地

山水育人 校准人生坐标

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南平人,上官华媛对武夷山水始终怀有深厚的敬畏之情。巍峨的大王峰、清澈的九曲溪,以及这片土地所孕育的朱子文化与茶文化,早已成为她学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精神底色。她坚信:无论走到哪里,这份乡愁和文化认同都是精神上的压舱石,让始终记得自己从何处来,该往何处去。

教育家精神的感召,引领她投身于为国育才的教育事业。中国科学院导师的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武夷学院前辈数十年如一日扎根闽北、潜心育人的坚守,让她深知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点燃一把火,唤醒青年一代对家乡的热爱与担当。上官华媛的人生坐标在成长中不断校准,以乡土情怀为根、国家战略为向、师长榜样为镜,将个人理想融入家乡发展和国家使命。

从闽北学子到高校教师,从环境科学博士到生态文明践行者,变的是身份,不变的是对这片土地的深情守护。上官华媛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在她看来,教育与科研的根本意义在于反哺土地、造福社会。如今,她正以踏实而坚定的步伐,践行着一位闽北儿女回馈家乡的初心与梦想。

科研深耕 破解环境难题

上官华媛主要从事土壤微生物组多样性与生态环境功能、有机固废资源化利用等研究,已在Global Change Biology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Bioresource TechnologyEnvironmental Research等国际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发表13篇。

这次获批的项目是我博士研究的深化,旨在探究城市土壤中一个隐蔽的健康风险。上官华媛介绍她指出,当前城市土壤中抗生素耐药病原菌剧增,可能成为新发传染病的孵化器而以细菌为食的土壤原生动物的体内环境,极有可能为耐药菌和病原菌相遇并交换耐药基因提供了温床。基于此,她提出了一个核心假说——“原生动物促进城市土壤耐药病原菌传播的泛化种捕食机制。该项目将聚焦捕食作用胞内基因转移两个关键生物学过程,验证这一假说从而为干预耐药菌传播提供全新的科学依据和理论支持

上官华媛强调:项目从构思到最终获批,绝非一人之功。初稿完成后,学院多位老师与合作导师从创新性、可行性等多个维度给予了她悉心指导围绕关键问题反复推敲,累计修改版本逾五十次,每一稿都凝聚着众人的心血与智慧。因此,此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不仅是对个人的鼓励,更是对整个集体科研实力与协作精神的充分肯定。

生态为向 助力家乡发展

福建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孕育地和实践地,武夷山更是习近平总书记深情牵挂的生态保护高地。上官华媛表示,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来武夷山考察时提出的要坚持生态保护第一,统筹保护和发展,为她的科研与教学指明了方向。作为从这片土地走出去又回来的年轻人,她深感自己有责任用所学所长服务家乡建设,助力闽北实现绿水青山金山银山的统一。

上官华媛的科研与实践聚焦科技护绿、点绿成金,致力于把论文写在闽北大地上。例如,提供绿色技术解决方案,夯实生态根基如分散式污水处理和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以科技守护生态底线;推动生态价值转化创新,赋能特色产业,通过科学认证提升茶叶等农产品的生态溢价,并借助生物技术实现农副产物高值化利用,延伸产业链;构建产教融合育人模式,培育本土人才,在真实场景中培养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本土人才,为闽北乡村振兴提供最活跃、最持久的生力军。

作为从闽北走出又毅然回归的青年学者,在上官华媛看来,无论走多远,故乡从来不是背景,而是未来道路上最深厚的力量。她以自身经历勉励年轻一代:既要勇敢走向广阔世界汲取新知,更要记得将所学扎根于故乡的土壤——真正的热爱,是用专业实践让绿水青山切实转化为金山银山,并为之长久坚守。她期待更多年轻人与自己同行,用知识和热情共同书写闽北未来的新故事

编辑:范嘉怡、李琬莹;摄影:雷子漩(校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