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基项目获得者风采|林开淼:探寻生态保护与游憩体验的平衡之道

发布者:宣传部发布时间:2025-10-05浏览次数:360

生态保护研究,到用前沿科技优化游憩管理我校旅游学院副教授林开淼的学术探索之路,迎来了一次跨学科的深度融合。今年,他主持的《基于AR技术赋能的国家公园游憩区空间格局优化研究》课题获得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立项资助,这为他多年的研究谱写了新篇章,也标志着我校在数字技术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前沿交叉领域,迈出了关键一步。

从生态旅游管理的跨界融合

在本项目获批前,林开淼已在国公园游憩研究领域进行了长达数年的系统性学术积累。自2019年起,他先后作为核心成员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基于旅游大数据的国家公园游憩空间适宜性研究》(2019年)、主持福建省社科基金项目《福建省自然保护地游憩舒适性价值评价和优化策略研究》(2020年)和福建省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国家公园文化服务赋能旅游体验价值共创的驱动机制与实现路径研究》(2024年)。这一系列紧密衔接的课题,体现了他在该研究领域的持续探索与深厚积淀。

林开淼的学术之路起点源于对自然生态的深入观察——在福建师范大学湿润亚热带生态—地理过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攻读自然地理学博士期间,以及在戴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工作的岁月里,他的研究方向聚焦于森林土壤、生物多样性等基础生态领域。这些扎实的野外调查和实验研究,使他深刻理解了生态系统的脆弱性与内在规律,也为探索生态保护与游憩利用的平衡关系提供了自然科学基础。

2018年加入武夷学院后,依托武夷山国家公园这一世界级自然与文化遗产地,林开淼的研究视野从“纯生态”拓展至“人地关系”,他开始思考一个更为复杂的现实问题:如何在严格保护生态系统的前提下,满足公众日益增长的游憩体验需求?对此,他开始着力探索如何将生态学评估方法与旅游管理理论相结合,专注于国家公园游憩舒适性评价、游憩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等议题,这也体现了他将基础研究应用于复杂社会生态系统管理实践的追求。

立足本土实践的研究探索

作为福建省C类人才,林开淼在科研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他以第一作者身份在《Journal of Outdoor Recreation and Tourism》《New Forests》《旅游科学》《生态学报》等国内外重要期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并于2024年入选中国知网高被引Top5%学者,这些成果为他在国家公园游憩管理领域的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

林开淼的研究始终紧扣武夷山国家公园的实际情况,深入分析其独特的丹霞地貌、福建武夷岩茶文化系统、生物多样性以及长期的旅游开发与保护实践所形成的社会脉络。他强调,优化游憩空间必须建立在对当地自然禀赋与人文历史充分尊重的基础之上,任何方案需精准回应游客体验与生态承载力。随着中国国家公园法的逐步推进,如何在法律框架下科技创新探寻生态保护与游憩体验的平衡之道,也成为他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

教研互融服务地方

林开淼始终秉持教学与科研相长的理念。作为旅游管理系主任,他积极将研究成果融入《生态旅游》《户外游憩管理》等课程教学中,带领学生参与研学课程设计、景区规划等实践项目。他表示:“通过本项目研究,我们能够积累丰富的案例和虚拟旅游交互数据,这将极大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对智慧文旅的兴趣。”未来计划带领学生直接参与项目的数据采集与体验分析,在实践中培养数字时代的文旅人才。

多年来,林开淼不仅持续开展学术研究,更积极参与地方服务,为多个保护地和景区提供规划与管理咨询。他致力于将研究成果转化为能够指导实践的管理工具他长期探索的目标,正是为包括国家公园在内的自然保护地找到一条既能守护好绿水青山,又能让公众共享生态福祉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这条从生态守护到科技赋能的学术之路,展现了林开淼深刻的现实关怀与前瞻视野。面对未来,他表示:本次立项既是一份肯定,更是一份责任。他将带领团队深入武夷山国家公园,让AR技术在这片生态与人文交织的土地上生根发芽,让科技真正成为连接绿水青山与人民美好生活的桥梁。

编辑:范嘉怡(校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