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运会赛场荣光|从训练场到领奖台(一)

发布者:宣传部发布时间:2025-11-07浏览次数:466

当嘹亮的号角声划破湛蓝晴空,当矫健的身影如风掠过赤色跑道,运动场上的每一束目光,都凝聚着炽热的向往与坚定的执着。起跑线上,他们凝神屏息,蓄势待发;腾空瞬间,他们舒展身姿,超越极限;投掷一刻,他们全力迸发,掷出理想。每一滴汗水,都是青春的诗行;每一次拼搏,都在书写风采华章。此刻,让我们共同聚焦赛场上的高光时刻,见证运动健儿们如何以拼搏诠释青春,用热血点燃梦想。一同感受那源于运动的生命力,如何在每一次呼吸与心跳中,绽放出最蓬勃、最昂扬的青春光芒!

四棒合力 异程折桂

晨光初洒,跑道沐阳随着一声发令枪响,女子异程接力赛正式拉开帷幕。来自数学与计算机学院的高婉昕、夏楹雪、傅丽烟、包丽羽四位选手配合默契、发挥出色,最终以2分50秒48的优异成绩摘得桂冠并突破校异程接力纪录

    这支队伍的“拼凑感”从组建起就写满戏剧性:第一棒高婉昕专攻短跑,用爆发力撕开开局;第二棒夏楹雪是田径队队长,既要统筹训练,又要衔接前后棒次;第四棒包丽羽是3000米长跑能手,负责稳住最后节奏;最惊险的是第三棒傅丽烟,赛前一小时才确定补位,前一天刚拿下1500米冠军的她,揣着赛场余热直接顶上中长跑棒次。跨2023级、2024级的年级差,不同专业的背景差,被一句“怎么高效怎么来”轻松化解:棒次按优势分配,没人争抢位置,意见不合就当场沟通,这份松弛成了她们的隐形武器。

    直指冠军的利刃,是日复一日的严苛打磨。学院专项集训早在半个月前便已启动,每日清晨6:10,她们准时抵达操场,在晨光中锤炼耐力与爆发力;夜幕降临的19:00,又接续投入各自的专项训练。而鲜为人知的是,这支队伍此前并未进行过专门的接力训练——全靠平日集训中练出的默契与硬实力,站上了决赛赛场。

决赛中,面对海峡成功学院的强势压制,赛场张力拉满。关键时刻,第三棒的傅丽烟心一横,将1500米长跑积淀的耐力尽数转化为冲刺的韧劲,步频不断加快,最终在全场惊呼中成功反超对手,为队伍锁定胜局注入了关键力量。

    晨光里的集训、一小时的补位、接力的默契配合,最终凝成这块滚烫的冠军奖牌。这支“跨级战队”用热血证明:青春的赛场,从来不怕临时开场,只要拼尽全力、彼此信任,就能撞开胜利的门。

编辑:林湘晴、王美婷;摄影:邱琳婷、池雅欣


吴梦琪:肆意昂扬 步履疾风


秋高气爽,丹桂飘香,在一声声火热的呐喊中,女子100米赛跑如期举行。经过紧张的角逐,来自茶与食品学院2023级茶学2班的吴梦琪表现优异,勇夺桂冠。

100米的赛场上,紧张与刺激同行,它是最纯粹、最原始的关于速度的命题。所有人屏气凝神,全神贯注,吴梦琪站在起跑线前,躬身如弓,枪响刹那,瞬速疾发,在半程以后她更展现了超强的耐力,逐渐拉开与她人的距离,冲线时刻,宛如破竹般势不可挡,最终赢得了金牌。

“很开心,自己又拿了第一。”在回忆起冲线的感受,吴梦琪的脸上充满了喜悦,仿佛又置身于那荣耀的一刻。在此之前,每一年的运动会她都没有缺席100米的赛事。大一时蹲式起跑的动作让她格外不适应,因此并未取得理想中的成绩,但这也为她后来的佳绩埋下了一粒种子。为克服弱点,她坚持训练,不断进步,终于在次年的100米赛跑中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让这粒种子发芽开花,这枚金牌也成为她进入田径队的入场券。

然而,系统的体育训练对没有经验的吴梦琪来说,不是一件易事。“对我来说最困难的是专业动作和栏架的训练。”吴梦琪告诉记者,那高高的栏架犹如高山与沟壑,一次次阻挡了追梦路,好在坚持和努力是她的信念。她没有放弃,用汗水诠释努力和不弃,在今年再次成功卫冕了冠军。

在分享缓解紧张的技巧时,吴梦琪有一套独特的方法:在开跑前,她会保持口腔相对干燥,让自己保持对水分的渴望,从而更好地将注意力放在比赛上。“我的起跑相较于其他人较慢。”吴梦琪道出了自己的短板,“但我不会害怕,蓄力冲刺,就是我的绝招,为了未来走向更大的舞台,我会努力训练自己的起跑。”

编辑:吴婉欣、陈思晗;摄影:张祖豪、厉钰婷

 

上官苗苗:心有凌云志 不畏高处寒


天高云淡,秋风飒爽女子跳高场地,选手们摩拳擦掌,在一番激烈的角逐来自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2023级建筑学3班上官苗苗脱颖而出,获得了冠军

助跑,起跳,完美过杆上官苗苗与跳高的缘分始于小学,那份腾跃、越过横杆的轻盈与成就感,让她打心底觉得这项运动乐趣十足。进入大学后,她更是积极参加跳高项目,并在前两届校运会上斩获亚军。今年,她再度站上赛场,凭借1.30米的优异成绩,成功摘得桂冠。谈及决赛经历,她坦言比赛过程中曾有些紧张,但强烈的好胜心始终激励着她——不仅要挑战对手,更要突破自我!

此外,上官苗苗也毫无保留地分享了她的训练心得。她指出,跳高过程中若出现臀部碰杆,通常是因为助跑速度不够;若是手臂触杆,则需要在过杆时迅速收紧手臂以作调整。为迎接此次比赛,她在赛前加紧训练,积极恢复体能,并提前熟悉跳高杆与防摔垫的性能,通过反复测试不断调整状态。训练虽然辛苦疲惫,但那份辛苦总能被她内心那股不服输的信念抹去,上官苗苗始终坚定地朝着目标迈进,执着于超越自我、挖掘潜能。

此次夺冠不仅让上官苗苗收获了喜悦,也增添了前行的底气。“运动的意义远不止于成绩,跳高过程中突破自我的那种畅快与成就感尤为动人,希望能有更多人参与其中,亲身感受这项运动的独特魅力。”上官苗苗说道。

编辑:江何苗、曾天怡;摄影:陈晨、许紫凌

 

江俊辰:突破极限 跃向新巅


雨后的田径场泛着湿润的气息,横杆在阳光下泛着微光,男子跳高决赛进入了白热化阶段。当横杆升至1.81米——这个让多数选手望而却步的高度时,一个身着绿色运动服的身影在助跑线前凝神静立,他是海峡成功学院2023级通信工程专业的江俊辰。

助跑、蹬地、腾跃!整套动作如行云流水,身体在空中划出优美的弧线。当背脊越过横杆的刹那,场边爆发出喝彩声。江俊辰稳稳落在缓冲垫上,看向微微颤动的横杆逐渐平稳。“紧张会拖住你向上腾飞的步伐,保持良好心态才是制胜法宝。”这已经是江俊辰第三次站上校运会跳高赛场,从2023年的1.60米到2024年的1.72米,再到今年的1.81米,数字记录的不仅是成绩的跃升,更是用坚持丈量成长的青春征程。

“第二次试跳失败时,确实很紧张。”江俊辰坦言,当时横杆晃动的画面在他脑海中挥之不去。不过,他始终坚信,真正的对手不是场上的任何人,而是自己内心的恐惧与犹豫。每一次起跑都是对意志的考验,每一次腾空都是对信心的塑造。正是这份不断超越自我的执着,让他在比赛中释放潜能,成就了赛场上的高光时刻。

在他看来,跳高是技术与勇气的博弈,保持良好心态,方能在比赛中更好地释放潜能。“比赛时不要紧张,紧张就容易失误。训练中可以多练、多找感觉,但到了比赛,必须把全部注意力放在动作本身,别多想。”

展望未来,江俊辰的目标明确而坚定。他计划利用接下来的一年,进一步打磨技术细节,强化体能储备,向着更高的目标稳步迈进!

编辑:曾家欢、李佳灵;摄影:厉钰婷、张祖豪

 

冉世权:晨练暮跑 破壁夺魁


凉风掠过运动场红色跑道,男子1500米决赛的发令枪骤然响起一道身影如离弦之箭冲出起跑线——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24级土木工程2班的冉世权,以4分30.56秒的成绩一骑绝尘,在众人的欢呼中率先撞线,夺得冠军。

去年,冉世权以第四名的成绩黯然离场。质疑与不甘如影随形,却未曾磨灭他眼中的火焰。“输给自己最好的兄弟,反而激起了我的斗志。”这一年,他详细规划运动目标:每周两次有氧慢跑两次强度训练夯实基础周三的间歇跑锻炼心肺,周末的20公里长距离拉练锻造耐力。“天赋有上限,努力没有上限。”冉世权这样解释他的成功

决赛进入最后一圈时,操场上的观众呐喊声如潮水般涌来,而冉世权却沉浸在自己的节奏中,“没有人给我加油又怎么样?一个人也要成功。”冲过终点后,他弯腰扶膝,汗水顺着下颌线滴落在跑道上。这一刻,他不仅战胜了对手,更战胜了曾经那个与冠军失之交臂的自己。当然,他的奔跑并非孤军奋战。那个在训练中与他相互较劲、又彼此扶持的兄弟,此刻正站在终点线旁,与他击掌相庆。这场延续两年的良性竞争,已成为两人友谊中最特别的注脚。

冉世权用一年的坚持,将遗憾化为阶梯;用科学的训练,将汗水写进成绩。当秋日的风吹过他胸前的奖牌,那个曾经与领奖台一步之遥的少年,终于跑出了属于自己的答案

编辑:王美婷、林湘晴;摄影:林涵析、詹毅凡

 

徐禹:汗洒篮球场 冠夺百米道


秋阳正好,绿茵场边呼声涌动来自2023级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土木工程2班的徐禹,如一道疾风掠过百米赛道,以出色的表现摘得男子百米决赛桂冠。

决赛的起跑线上气氛凝重选手们严阵以待,徐禹却显得格外从容这份从容来自曾摘得桂冠的经验,来自他沉着冷静的心态,也来自另一个身份——学院篮球队的主力队员。

    谈及赛前准备,徐禹的回答简单直接:“篮球队一直在训练,所以我没有特别比赛进行练习。他的日常早已被篮球训练,从运球、突破到防守,再到教练为强化体能安排的高抬腿、步法训练和长跑。“有时一次要跑三公里,”他补充道。正是这种每周三次融合了力量、耐力和敏捷性的篮球训练,在不知不觉中为他锻造了强大的爆发力与卓越的心肺功能。篮球场上的每一次折返冲刺,都成了他备战百米赛道最独特的“秘密武器”。

    “放松一点心态要放松,身体也不能绷太紧。他说,在发令枪响之前,过度紧张只会消耗精力;而枪响之后,需要做的就是心无旁骛地全力以赴。

    “保持冷静,保持自信。”徐禹将这八字心得送给每一位拼搏的运动员。从篮球场到百米赛道,他的“双连冠”印证了一个道理:全情的投入与综合的锤炼,比局限于一技一能的精练更能转化为不同赛场上的实力。这份成绩,正是对热爱与坚持的最佳回响。

编辑:郭泽祥黄冠杰;摄影:林涵析詹毅凡

 

张宏铭:一跃惊鸿 绝杀夺冠


秋风习习,桂香兰馨,伴随着全场的热烈掌声,来自数学与计算机学院2025级人工智能专业1班的张宏铭在男子跳远决赛中获得冠军。

    跳远的每一步都需要为下一步创造最佳的条件,任何一步的失误都会让所有努力前功尽弃。为备战此次跳远赛事,张宏铭在赛前几周进行了针对性训练专注打磨助跑、腾空等核心技巧。正是这些高强度的专项训练,让他的爆发力与协调性得到极大提升,为最终夺冠筑牢了根基。

    跳远不仅是一项融合了技术、力量和美感的运动,也是一项极为诚实的运动——跳远面前人人平等,成绩刻度清晰可见,它不会辜负每一滴汗水,也不会隐藏任何的技术瑕疵。短短的助跑、摆臂、起跳、腾空、落地之间,凝聚着张宏铭积年累月打磨的技巧——从助跑速度的精准控制,到起跳瞬间爆发力的完美释放,再到稳住身体的姿态调整,无一不体现着他高超跳远技术,每一厘米的前进都暗藏着他的汗水。张宏铭坚信“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只有找到并稳定自己最舒适的节奏并持之以恒地训练,方能取得成功。  

    在训练时,张宏铭也遇到了志同道合的朋友,他们一起训练,相互加油打气大方地向我们分享了跳远经验比如“要精准量好步点,踩踏板时需全力向前蹬,确保整套动作连贯流畅 

    这个沉甸甸的奖牌是张宏铭辛勤训练的回报,也是他大学生涯浓墨重彩的一笔。对于这次比赛,表示5.91米只是起点,未来他继续训练,激发潜能,超越自我。

编辑:黄诗颖熊杉杉;摄影:许紫凌陈晨

 

李珉辉:蓄势千钧 投掷一瞬


每一次蓄势待发的蹬转都凝聚着全身力量,每一次奋力投掷,铅球都在空中划出优美的弧线。我校男子铅球比赛在微风中展开,经过一个半小时的激烈比拼数学与计算机学院2024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2班的李珉辉凭借决赛第六投取得9.30米的佳绩,勇夺桂冠。

    荣耀的背后,是汗水浇筑的日常。李珉辉站在投掷圈内,深呼吸,凝神——那是他日复一日的清晨训练中,重复了千百次的动作。热身、手指与手腕的控制练习、全身蹬转发力的连贯模拟,早已成为他身体记忆的一部分。他说:“多投才能找到感觉。”而那份感觉,在决赛的最后一投中,终于彻底爆发。

    在李珉辉看来,铅球并非纯粹的力量角逐,更是身体协调与技巧的精密配合。他从日常的足球、篮球训练中汲取了下肢爆发与全身联动的经验,并将其自然迁移至铅球。他说:“热爱才是坚持的核心动力。”而这份动力,也在学长的陪伴与指导下具象化为一次次动作打磨——从手部控球到胸部协同发力,他逐渐摸索出属于自己的一整套发力逻辑。“投球其实非常解压,”他笑着说。训练虽苦,但那一道道划过空中的银色弧线,已成为他大学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符号

    未来,这位铅球冠军的目标明确而坚定:系统强化力量根基,精进蹬转核心技术。他渴望为学院赢得更多荣誉,也希望在更广阔的体育舞台上,投掷出更优异的成绩

编辑:李佳灵、曾家欢;摄影:欧春虹、郑松俊

 

以团队之力 铸就赛道辉煌

 

数学与计算机学院黄明扬、王亚鹏、林家旺、张宏铭四位同学在男子异程接力赛中凭借出色发挥,以2分16秒的优异成绩勇夺桂冠这项赛事不仅考验选手的爆发力与耐力,更展现了团队策略与协作精神

    比赛过程中,第二棒王亚鹏在弯道实现超越,将名次提升至第一。当我完成超越时,就感觉胜利在望了。接过最后一棒的黄明扬稳扎稳打,不断扩大领先优势。看到距离越拉越大,心里只有一个字——爽!这种在竞争中稳操胜券的过程,让他们感受到了巨大的成就感。

    在棒次分配上,团队根据个人特长进行了科学安排。队员们表示,各取所长是关键,短跑需要爆发力,中长跑更注重速度与耐力的平衡。因此爆发力突出的林家旺与王亚鹏分别负责100米与200米短跑,而耐力见长的张宏铭与黄明扬则承担300米与400米中长跑任务。交接棒环节是训练重点由于一二棒距离短、速度快,队员们通过反复测试确定了最佳接棒时机。比赛中几次交接十分顺利令人惊的是,这支队伍赛前并未进行完整合练,却凭借默契的配合实现了近乎完美交接。

    对于新人,他们特别强调团队配合的重要性:不必追求每棒都最快,良好的配合可以弥补单项差距。他们建议短跑选手注重爆发力与交接技术,中长跑选手则要提升速度耐力。作为连续三届夺冠的队伍,他们希望将经验传承下去愿学弟学妹们在赛场和人生道路上都能勇往直前。

    青春如火,接力如歌。数学与计算机学院男子异程接力队用汗水与智慧诠释了团队精神,用速度与激情展现了体育魅力,同时也为校园体育文化增添了一抹亮丽的色彩。

编辑:牟文茜、钟敏;摄影:洪诗瑀、林欣尧


(来源:武夷学院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