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运会赛场荣光|从训练场到领奖台(二)

发布者:宣传部发布时间:2025-11-08浏览次数:360

当嘹亮的号角声划破湛蓝晴空,当矫健的身影如风掠过赤色跑道,运动场上的每一束目光,都凝聚着炽热的向往与坚定的执着。起跑线上,他们凝神屏息,蓄势待发;腾空瞬间,他们舒展身姿,超越极限;投掷一刻,他们全力迸发,掷出理想。每一滴汗水,都是青春的诗行;每一次拼搏,都在书写风采华章。此刻,让我们共同聚焦赛场上的高光时刻,见证运动健儿们如何以拼搏诠释青春,用热血点燃梦想。一同感受那源于运动的生命力,如何在每一次呼吸与心跳中,绽放出最蓬勃、最昂扬的青春光芒!


吴桃川:锲而不舍竞赛道志在必得向巅峰

男子5000米决赛的赛场上,生态与资源工程学院2024级环境工程专业的吴桃川率先冲线,继去年摘冠后,以16分29秒57的耀眼成绩刷新校运会5000米纪录,用一场酣畅淋漓的胜利,再次实力证明了自己。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体力分配计划,重要的是守住自己的节奏”。吴桃川分享了自己的比赛策略。起跑线上,他通常会选择第一集团靠后起步比赛中段,当其他选手开始加速时,他依然按照自己的步频奔跑,呼吸均匀平稳,严格遵循“三步一呼、三步一吸”的节奏,以维持稳定的氧气供应。

如何克服畏难情绪并调节疲惫状态?“要完全放松,不要去想训练计划,单纯享受跑步的过程,适当放慢节奏,让身体充分休息。”在吴桃川看来,跑步不仅是体能训练,更是与内心的对话。这项运动带给了他健康的体魄,更培养了他坚韧的意志和永不言弃的精神。

在赛场上,运动员们都是惺惺相惜的。一直保持领先的吴桃川经过一名已落后他一圈的选手时,对方主动为他鼓掌加油,随后奋起追赶。“大家站在赛场上,都是很强大的,都值得被鼓励。”吴桃川语气诚恳地说,这种相互尊重、彼此激励的场景,正是竞技体育精神的生动体现。

除了破校运会记录,吴桃川在2025年福建省大学生田径锦标赛中也获得了第二名的好成绩对于未来的规划和目标,他表示明年要冲击福建省第一,“我要跑得更快,快到所有人都追不上我”,这是吴桃川自我较劲,更是对热爱的执着。

编辑:晋浩杰、熊杉杉;摄影:洪诗瑀、林欣尧

 

 

黄静:厚积薄发勇摘桂冠

 

一声枪响划破长空,女子200米决赛如期举行运动员们如离弦之箭般疾冲而出!步伐铿锵踏响赛道,眼神坚定锁定终点,来自人文与教师教育学院2024级汉语言文学2班的黄静,凭借利落身姿与强劲实力摘得桂冠,尽显少年意气与昂扬风采

200米这一需要全程冲刺的运动项目不仅是速度的较量,更是意志的磨砺。黄静回忆道:“在100米处时体力便有些许下降,但是终点近在咫尺,坚持下去就是胜利。”她以必胜的信念冲向终点,以昂扬的姿态迎接成功。赛前,预赛成绩的不理想曾让她倍感紧张,但她很快调整心态、轻装上阵,坦言“有则锦上添花,无则风华依旧”。而这份从容与底气,离不开日常的扎实积累。黄静分享,校园乐跑为她的备赛打下了坚实基础:我一直以强身健体为目标,遵循科学锻炼理念,隔天跑一次3千米,既增强了体质,也避免了膝盖损伤。

对于想要参与短跑项目的同学,她也给出了实用建议:平时要注重耐力训练,多通过测试熟悉自身状态,这样在赛后才能保持良好身体状态;比赛时也要注意把握好弯道的机会,这是实现超车的关键,一旦进入直道,再想反超就难了

对黄静而言,此次夺冠的最大意义,是圆满集齐“金银铜”三大奖牌!32.33秒的亮眼成绩,为她平日的刻苦训练交出了最满意的答卷。愿她在未来的赛道上继续突破自我,绽放更耀眼的光芒,成为更优秀的自己!

编辑:江何苗、曾天怡;摄影:郑俊松、欧春虹

 

许梦园:三千征程一往无前

 

秋色怡人,丹枫迎秋。海峡成功学院2023级生物工程专业的许梦圆以13343的佳绩夺得了女子3000米比赛的桂冠。然而,比冠军头衔更打动人的,是她在这场漫长角逐中,展现出来的沉静力量与独特的思考。

女子3000米不仅考验个人的体能,还需要顽强的毅力。比赛伊始,起跑线上的运动员们蓄势待发,随着发令枪一声惊响,许梦圆便冲了出去,一举确立领先优势。赛程过半,竞争逐渐白热化,但她步伐稳健,呼吸匀畅,凭借着惊人的体能,始终冲在最前方。最后200米的弯道,她步幅加大,摆臂有力,以一个漂亮的冲刺,率先冲过终点线,看台上瞬间爆发出热烈的欢呼声。

尽管比赛途中出现体力接近极限的情况,她始终沉住气,在心中默念“坚持就是胜利”,用沉静的力量支撑着自己跑到终点。她不仅展现了出色的体能与超越常人的意志,更以冷静的赛场头脑,将战术执行得非常完美。

赛后,许梦圆向记者分享了自己的成功秘诀,唯有两字——多练。她说:“跑步要多练,不要为自己找借口。”为了更好地训练,她制定了高强度的训练计划,只要没有极端天气,她都坚持完成每天15分钟3公里的跑步,同时她还以平板支撑的方式锻炼耐力和肺活量。在饮食方面,她非常健康,很少吃奶茶、炸鸡等高热量食品,成功的果实是她用日复一日汗水浇灌来的。

3000米的征程,许梦园没有声嘶力竭地呐喊,却用沉默的步伐发出了最响亮的声音。她的胜利展现了武夷学院体育新生代的无限潜力,激励着更多运动员不断向前,我们期待她在未来的赛场上继续绽放光彩,跑出属于自己的更快、更高、更强的青春轨迹!

编辑:黄诗颖,晋浩杰;摄影:邱琳婷,池雅欣

 

傅丽烟:驰骋双圈赛问鼎终点时

金灿灿的阳光洒向跑道上一个个拼搏的身影,经过激烈的角逐,来自数学与计算机学院2024级通信工程1班的傅丽烟夺得了女子800米小组决赛的冠军。

“匀速、冲刺、意志”是傅丽烟夺冠的法宝。最难的是什么?脱口而出“速度分配。”800米是田径场最艰难的项目之一,它既要求有短跑选手的速度,又需要中长跑运动员的耐力,每一个环节发挥到极致,才能成功。尽管第一次参加800米,她对比赛的速度分配已经有了很好的把握,不会被他人的节奏所扰乱,而是坚持自己的节奏,每一次奔跑,都是一次与自我和对手的计算,一次勇气与智慧的双重鸣奏。

作为曾经田径队的成员,在每一次的速耐中傅丽烟都在不断地调整自己,寻找最适合方式,而在一次偶然的训练中,她意识到弯道冲刺正是适合自己的“杀招”,“600米靠匀速,100米靠加速,剩下的100米靠意志,想要超越,弯道快才是真的快。”但是并不是每一次的比赛都能顺利地做到,在高中时代,她曾经获得了长跑的第四名,这让她不愿再面对长跑,而现在她再一次挑战了自我,突破了自己的瓶颈,看到了未来的新的希望,这就是勇气的力量。

“我没有想到有那么多人在给我加油,真的给予了我动力。”赛场上令人动容的永远不仅是金牌的光泽,更是身后的人乃至对手的加油与称赞,在每一次力竭的时候,身旁的加油呐喊声总像一针兴奋剂,给予她新的力量。

阳光正好,为赛场镀上一层金色,却远不及傅丽烟的笑容璀璨。祝愿她在未来的运动生涯中扶摇直上,振翅九万里!

编辑:吴婉欣、陈思晗;摄影:朱奕豪、厉钰婷

 

郑升:每步铿锵 书写荣光

晴空万里的操场之上,校运会男子400米决赛正式落下帷幕。商学院2022级物流管理1班的郑升奋勇争先,最终夺得魁首,用汗水与坚持诠释着青春力量。

发令枪响,郑升如离弦之箭般划破空气,每一步都踏响力量与速度的节拍。谈及比赛全程,郑升坦言起跑阶段曾因对手速度过快而感到紧张,但他迅速调整状态,凭借扎实的耐力基础稳住步伐,在300米弯道过后,他敏锐捕捉到对手体力下降的时机,果断加速冲刺,一次次超越前方挑战者,最终在最后100米实现反超,成功夺冠。

400米的赛道,是耐力与爆发力的双重考验。赛后,郑升分享了备战心得,他特别强调系统训练的重要性:日常热身包括静态与动态拉伸,随后进行16组200米冲刺提升速度,再配合不同距离的专项跑增强耐力。“前期打好耐力基础,再逐步提升速度,整个训练过程会更顺畅。”

作为中长跑选手,400米对郑升而言本非最强项。但他勇于突破舒适区,“要调整好呼吸,守住自己的节奏”。比赛中他并非一开始就领先,甚至一度排在第四,却凭借稳定的步伐和坚定的意志,一次次完成超越。冲过终点时,郑升的心中满是激动与感动。“这是我第一次在同一届校运会上拿到两枚金牌,从落后到反超的过程真的很不容易,感觉所有的努力都得到了回报。”他还提到,比赛中段超越对手时,现场观众的呐喊让他瞬间被点燃,“虽然一开始氛围有点冷淡,但后面的欢呼声给了我很大的力量。”

“不只是追逐秒表上的数字”,郑升更将奔跑视为一种艺术——肩背舒展,步履轻盈,让热爱在时光中绽放惊艳。此次校运会已收获两枚金牌的他,也对其他运动员送上鼓励:“未来属于你们,期待看到更出色的成绩!”

编辑:钟敏、王一帆;摄影:池雅欣、罗雯欣

 

钟羽艳:跑道与记忆的平衡者

 

校运会的赛场上,女子400米“送鸡毛信”比赛正紧张激烈地进行。来自茶与食品学院2025级食品安全1班的钟羽艳,在这场速度与记忆的双重较量中,以1分38秒的成绩,勇夺第一小组桂冠,交出了一份精彩答卷。

谈及这项赛事的魅力,钟羽艳认为“记忆的不确定性”是最大亮点。它打破了单纯的速度竞赛,让记忆力成为赛场上的“隐形变量”。“我的400米速度其实不算好,但这个项目比的不只是腿快,更是记忆。”她解释道,“很多人跑起来容易分心,一分心数字就忘了,这时候就是超越的机会。”对她而言,“记忆+奔跑”的组合并非负担,反而是她实现突破、超越强者的绝佳契机。

为了抓住这个契机,钟羽艳在比赛中运用了一套自己的“组合拳”。以分组策略拆解信息,特别留意第四位为两位数的特点,将数字划分为前三后二的三组结构,让零散的数字转化为有序的记忆模块400米的跑道上,风裹挟着节奏,她虽坦言默念数字对奔跑影响甚微,却全程都在心里“默默守护”着这串数字,以防终点处记忆消散。但“万一真忘了她笑着说,“如果刚跑没几步,我就赶紧回头去看;要是已经跑了一大半,那就只能接受结果了。”

这份从容与智慧,也源于钟羽艳赛前的刻苦训练。为了让身体与大脑适应这种双重考验,钟羽艳与朋友设计了贴近实战的训练:进行校园跑的同时,朋友随机报出十位数字,她将数字存入脑海后奔赴前方,待跑完400米的距离,再将记忆中的数字完整复述,一次次的核对与调整,让她在赛场上游刃有余。

刚刚冲过终点的钟羽艳虽然略显疲惫,但言语中充满了热情。用一场胜利证明:赛道上的成功不仅仅属于疾行的脚步,更属于冷静的头脑、精准的策略,以及在双重挑战中从容破局的智慧。

编辑:牟文茜、钟敏;摄影:苏俊豪、王庆红

 

史硕尧:乐此不疲矢志不渝

 

旭日初升,我校运动场上男子800米赛事如期鸣枪,运动员们步伐轻快如风,步频紧凑利落,身姿舒展流畅。最终,人文与教师教育学院2023级小学教育4班的史硕尧以2分18秒的成绩冲线,斩获小组第一名。

这是史硕尧的第一场800米正式比赛。比赛中,他遭遇“无人领跑”的困境,独自奔跑时一度迷失节奏。但他迅速调整心态,将比赛视为经验积累而非成绩冲刺,从容应对压力。当身体逼近极限、缺氧与肌肉酸痛袭来时,他稳住节奏加快摆臂,凭借扎实的耐力与爆发力完成全力冲刺,最终拿下小组头名。

亮眼成绩的背后,是史硕尧科学系统的训练。接触长跑前,他已有进行引体向上、俯卧撑等力量训练的健身习惯;转向长跑后,他随即调整训练重心,每周投入数小时专项训练,兼顾速度、有氧与耐力提升。同时,他善用游泳、骑行等交叉训练调整状态,与长跑形成心肺功能训练互补,进一步优化运动表现。史硕尧也强调:“连续训练很重要,不能中断。入门阶段要先堆有氧基础——有氧基础扎实后再练速度,出成绩会更快;若有氧基础薄弱,即便练速度能出成绩,上限也会受限。

史硕尧的奔跑之路,总有伙伴同行。自从加入学校中长跑协会后,他与志同道合的同学挥洒汗水、交流经验。赛前,好友那句“第一圈慢一点”的提醒,被他记在心里,也化为最后冲刺时的底气与后劲。“和大家一起跑特别开心,”他笑着说,“在这里,有热爱,更有并肩前行的人。”

“中长跑让我慢慢沉下心来,不再像以前那样浮躁。”史硕尧感叹而这份在奔跑中磨砺出的耐心与沉稳,不仅支撑他在赛场上稳住节奏、全力冲刺,也让他对未来充满了信心。

编辑:熊杉杉、江贤月;摄影:王庆宏、苏俊豪

 

欧阳庄:脑海铭数足下生风

起跑线前,机电工程学院2025级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3班的欧阳庄屏息凝神,目光锁定在手中的纸条——“5,10,6,1,7,4,9,1,8,2”。十个数字在眼前闪过,他迅速将其分割为“51061”与“749182”两组,牢牢印入脑海。最终,他以1分6秒42的成绩夺得男子400米送鸡毛信的小组第一,为这场速度与记忆的较量画上了圆满句号。

作为大一新生,首次参加这项独具特色的赛事,欧阳庄分享了他的记忆诀窍:“从左往右看,五个数字一组地念,在脑子里过一遍。”然而真正的考验在于全力冲刺的400米赛程中,这串数字必须在脑海中持续回响。从起跑的那一刻起,欧阳庄的大脑就开始了双线作战——既要保持奔跑的速度,又要守护记忆的完整。

“一直在脑子里复读那两组数字。”谈及比赛时的状态,他坦诚笑道。在这位冠军看来,奔跑更多依靠身体本能,而记忆的维系才是最需要专注的环节。他从未考虑过中途遗忘的后果,只是单纯地全力以赴,“反正第一次参加,就想着尽力而为”。

赛场上机电工程学院同学们的助威声此起彼伏。说起这份支持,欧阳庄眼中闪着光。作为机电工程学院体育部成员,他深切体会每声加油蕴含的情谊:在机电工程学院这个大家庭里,每日训练场上体育部成员带领运动员热身、练习的身影,印证着代代相传的陪伴与扶持。正如他们所体会的,早晚训不仅提升技能,更培育感情。

面对未来,这位初露锋芒的冠军展露出谦逊而期待的笑容:“明年再看。”前方的赛道依然漫长,但在那1分06秒42的精彩瞬间,速度与记忆已在这位新生身上完美交融,书写下属于他的青春篇章。

编辑:黄垣超、范嘉怡;摄影:朱奕豪、厉钰婷

 

齐心夺桂共奋超越

 

由来自机电工程学院黄朝阳、陈志辉、邱子龙、陈志飞组成的队伍,在激烈角逐中表现出色,最终以3分58秒95的优异成绩,荣获我校男子4×400米接力的小组第一名。

发令枪响,比赛拉开帷幕,赛场气氛热烈。第一棒选手黄朝阳起步稳健,为比赛打下良好基础;进入第二棒,陈志辉在竞争趋于白热化之际奋力追赶,实现关键反超;第三棒的邱子龙持续发力,保持稳健节奏与强劲步伐,进一步扩大领先优势;最后一棒选手陈志飞顶住压力,成功将优势保持至最后一棒,在欢呼声中夺得桂冠。

“赛前我们根据各自的状态调整了棒次,制定了保留体力、关键反超的策略,”队员们表示,“这份荣誉不属于个人,而是整个团队在困境中未曾放弃的结果。”备赛期间,队员们反复磨合交接棒技巧,不断优化配合策略。正是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和对团队目标的坚定信念,让他们在赛场上心无旁骛,发挥出色。

这场胜利,是体力透支下的咬牙坚持与团队信念的生动展现:黄朝阳刚参加了800米项目,陈志飞的腿伤也尚未痊愈,全队体能并非最佳状态,尽管步伐沉重,呼吸也不平稳,他们仍在比赛中精准执行战术,在每一次交接棒中传递着信任,最终实现逆转。

“大家竭尽全力,都是最棒的。”他们团队将这句话送给每一位同学。赛场如此,人生亦然,每个奋力拼搏的人都值得被喝彩。

编辑:郭泽祥﹑黄冠杰;摄影:罗雯欣﹑池雅浩

(来源:武夷学院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