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碧水丹山、岩骨花香、红色记忆对话,让武夷元素成为可触的文创力量—— 60件文创“好礼”凝萃武夷神韵

发布者:艺术学院发布时间:2025-11-25浏览次数:360

闽越瓦当的古朴纹样化作随身信物,下梅砖雕的茶韵肌理融进日常生活,闽北红土地的峥嵘记忆成为掌心好礼……11月21日,武夷山景区南入口人头攒动,武夷学院艺术学院闽北革命历史纪念馆和武夷山文旅集团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武夷有礼”暨第三届闽北红色文创产品设计大赛的优秀作品在此展出,为市民游客献上一场浸润山水文脉与红色记忆的创意盛宴。

大赛自今年5月启动以来,共征集参赛作品320件,涵盖生活美学、旅游纪念、红色传承等多个品类。经过层层筛选,60件佳作晋级决赛,最终,在武夷好礼、武夷山城市礼物、闽北红色文创三个组别中,各评选出1名金奖、2名银奖及3名铜奖。

作为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地、著名的革命老区,武夷山的丹霞碧水间沉睡着千年文脉,岩骨花香中藏着生活智慧,红色基因早已融入山水肌理——而本次大赛的初衷,正是让这份独一无二的资源,转化为可触摸、可带走的文创力量。



地标“破圈”:世遗入物山水有痕

金斑喙凤蝶翼尖的流光,被复刻在蝶舞抓夹与手机壳上;黄腹角雉、崇安髭蟾这些“武夷精灵”,变身磁吸收纳包与抱枕,圆滚滚的模样让人爱不释手;Q版珍稀动物造型的“武夷泡泡奇缘”盲盒,捏一捏就能解压……生态是武夷山最亮眼的底色,以珍稀动植物为灵感的设计,让自然之美变得鲜活可亲。

自然元素之外,世遗文化的深厚积淀更成为创作的富矿。将玉女峰轮廓与传统木雕工艺相融的美学宫灯,勾勒出山水剪影;“闽越陶器”交互设计,让观众伸手即可触发文物形态变化;“梅溪茶韵”黄桐书签提取下梅古村的砖雕纹样,既保留传统韵味又兼顾现代书写需求;“少年武茗”的鲜活形象、“红旗漫卷”主题的加湿器与徽章,则将赤石暴动的峥嵘岁月,定格在日常场景之中。

这些作品并非文化符号的简单堆砌,而是创作者与武夷的深度对话。“我设计NFC交互冰箱贴,就是想让大家能通过手机触碰,读到背后的红色故事。”摘得闽北红色文创组别金奖的武夷学院学生郭佳燕,将自己对武夷文化的理解融入创意中。

从奇峰秀水的视觉震撼,到千年文脉的历史回响,从革命记忆的当代重构,到数字技术的创新表达,方寸好物间浓缩的是武夷山的地域灵魂,让双世遗真正成为“可带走的风景”,在“日用而不觉”中滋养人心。

IP“扩容”:“武夷有礼”匠心有声

在众多作品中,“闽越守望者”系列IP形象格外抢眼——呆吉、玖玖、闽古、嘉这几个带着武夷印记的角色,成为文创设计的新载体,让文化表达更具亲和力。

“这不仅是创意设计的竞技,更是对闽北文化根脉的深情回溯,对其时代价值的创新探索。”看着一件件充满巧思的作品,武夷学院艺术学院院长魏永青由衷赞叹。

“我们想搭一座桥,让更多人看见武夷文创的温度。”武夷山文旅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副总经理邱志凡表示“武夷有礼”的“礼”,不仅是器物层面的精致考究,更承载着武夷山特有的待客之道、人文精神与生态智慧,是精神层面的谦和与敬重。

参赛者循着这份“礼”的内涵巧思创作:有的将IP形象印在钥匙扣、随身镜上,让武夷记忆随身相伴;有的融入冰箱贴、服饰纹样,让文化美学装点日常;更有创作者将IP延伸至积木、U盘与文具套装,覆盖生活场景的方方面面。创作中,竹编的肌理、瓷器的釉色、茶叶的质感被灵活运用,NFC交互、数字文创等新形式让传统元素焕发新生。

展出的作品或古朴典雅,或时尚灵动,生动诠释了“礼”在当代的多元表达。“每一件作品都是一扇窗,让人遇见有厚度、有活力的武夷山。”福建省美术家协会负责人梁星感慨,这种“红色内涵+地域特色+现代设计”的创新,让红色文化、武夷山水走进生活圈,为文旅融合提供了鲜活样本。



市场“贴近”:文创落地好物有形

旅游消费升级的浪潮下,“武夷好礼”也正在向“实用+文化+创新”转型。本次评选注重主题性、文化性与市场性的结合,既要求设计理念新颖,贴合武夷元素,更强调作品的商品化潜力与文化传播价值。

这份“市场导向”,早已融入武夷山文创开发的实践中。近年来,武夷山文旅集团聚焦武夷山水、朱子文化、岩茶文化、非遗民俗等资源禀赋,深耕“文旅+”融合之路。“这些佳作不会停留在展厅里。”邱志凡话语中透着笃定,未来,这些获奖作品将陆续进驻“武夷造物”文创店,从赛场走向市场,从展品变为商品。届时,外地游客能把武夷的珍稀生灵、丹霞秀色“打包带走”,本地市民也能让家乡的千年文脉、红色记忆,留在梳妆镜前、书桌案头,日日相伴。

这些承载着武夷记忆的文创好物,正是双世遗文化的“轻骑兵”。而“武夷有礼”这张名片,也终将在一次次传递中,把武夷山的城市温度与精神力量,送到更远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