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实施方案
2.1目标规划 构建生态食品产业专业群实践教学平台,必须立足闽北区域经济发展,对接食品产业,紧紧围绕学校的办学定位及“把学校建设成为区域特色鲜明、服务地方能力强、高水平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办学思路,“培养专业基础扎实、实践创新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人才”人才培养目标和以学生为本的办学理念,全方位培养和训练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努力实现毕业生和企业无缝对接,为生态食品产业全产业链培养懂技术、会应用、留得住的复合型技术人才。 生态食品产业专业群实践教学平台的总体建设目标是:贯彻“功能齐全、设备先进、管理规范、符合生产、开放共享”理念,建成集教学、生产、应用技术开发为一体、群内各专业能共享的实践教学平台。本项目计划建设经费1450万元,实践教学平台面积达到3000m2以上。 具体建设目标如下: 2.1.1统筹并整合现有实验教学资源,建设共享型的专业教学实验室 在群内各专业现有实验教学资源的基础上,对各专业基础实验室、专业实验室进行优化整合,新建或改造部分实验室,添置或更新部分教学仪器设备,建成群内各专业共享的专业教学实验室。 2.1.2规划建设共享型生产性实践教学基地 以食品生产加工为主线,参照现代化食品生产企业建设标准,建设涵盖食品加工技术、食品生产工艺、食品安全管理、食品安全控制、产品检验检测、包装作业、仓储管理与产品身份识别、废弃物处置、环境监测与修复等环节的共享型实训生产线。规划建设果蔬加工、畜禽肉制品加工两条实训生产线,配套建设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能冷仓、废弃物处置及环境检测站,购买或开发智能冷链物流软件,运用看板系统组织并实现标准化生产,把实训生产线建成规范化、现代化、智能化的食品工厂。 2.1.3 基于物联网技术,实现实验室和实践教学平台的信息化管理 结合物联网技术的智能冷仓、智能冷链物流软件、看板系统、实验室智能化管理系统建设,实现实验室和实训基地管理信息化。做到食品生产全过程、物资管理全要素、安全管理全方位、人员管理全落实的实时化、可视化管理。 2.2建设内容 2.2.1构建共享型的专业教学实验室 在各专业现有实验教学资源的基础上,对各专业基础实验室、专业实验室进行优化整合,合理布局,提高实验室的利用率,形成三层次的共享实验教学资源。即:共享的基础实验室、独立的专业实验室和分析测试(检验检测)实验室。重点建设食品检验检测、微生物检验检测实验室、洁净室、食品工程虚拟仿真实验室等。补足各实验室仪器设备的台套数,增加食品物性分析仪、味觉分析系统、近红外成分分析仪等,提高实验开出率和提升检测能力。食品工程虚拟仿真实验室包括软件平台和硬件平台,高性能图像生成及处理系统,立体式沉浸性的虚拟三维显示系统,虚拟现实交互系统,集成应用控制系统,可实现食品工程互动性和逼真性虚拟实验。 总投入约750万元,其中基础建设约20万元,设备购置约730万元,占地面积约3000m2。 2.2.2建设共享型生产性实践教学基地 (1)多功能茶/复合果汁/乳品/果酒/保健饮料实训生产线 可生产茶饮料、果酒、果醋、果汁、UHT奶、酸奶蛋白饮料、保健饮品等各种流体产品。引进多功能提取罐(茶和中草药保健饮品专用)、原果清洗槽、 提升机、破碎机、螺旋榨汁机、不锈钢平衡罐、预热器、酶解罐、双联过滤器、高剪切调配罐、胶体磨、板框过滤机、离心泵、管式热交换超高温杀菌机、均质机、无菌灌装室、自动杯式灌装机等设备。生产能力为20L/H(10-50L/H可调)最小实验量5L,既可用于小批量的生产,亦可用于工艺配方的研究、口味甄别、添加剂的应用及样品的制作。考虑到工艺的研究,对于部分设备,既配套于系统中也可独立使用,无需附属设施,并在能源供应上尽可能独立以节约能源。 (2)肉制品加工实训生产线 可生产腌腊肉制品、酱卤肉制品、熏烧焙烤肉制品、干肉制品、肠类肉制品、油炸肉制品、火腿肉制品和调理肉制品等八大类肉制品。引进绞肉机、真空斩拌机、切片机、盐水注射机、滚揉机、肠制品灌装机、蒸煮锅、高压灭菌锅、真空油炸机、烟熏炉、炒松机、搓松机、真空包装机等设备,根据需要对设备进行组合,实现工艺研究、配方优化、口味调配和样品小批量生产。为各类肉制品加工的实验、实训,新型肉制品加工工艺创新、配方优化、产品开发提供基础条件。 总投入约500万元,其中基础建设约150万元,设备购置约350万元,占地面积约600m2,配套建设智能冷仓(50m3)和库房(100m2)、废弃物处置及环境检测站。 2.2.3构建实验(训)室信息化管理平台 结合物联网技术的智能冷仓、智能冷链物流软件、看板系统、实验室智能化管理系统,构建实验(训)室信息化管理平台,对食品生产、物资、安全、人员、仪器设备、试剂耗材实现信息化管理。 总投入约100万元。 生态食品产业专业群实践教学平台主要建设内容一览表
2.3实施步骤 2017年1月-12月:开展项目前期工作(规划、选址、设计等); 2018年1月-12月:开展项目中期(厂房装修、设备选型、采购等); 2019年1月-12月:开展后期建设工作(试机、验收等)。 2.4预期成效 2.4.1建成共享型的专业教学实验室 扩建与新建共享型专业基础实验室与专业实验室约30间,使本专业群实验室面积达到3000m2以上。优化整合后的共享实验室将使群内实验开出率达95%以上。新建的微生物检验检测实验室、洁净室弥补现有实验室的缺项,能有效控制微生物的污染,实现微生物接种、培养、检测全程安全。食品工程虚拟仿真实验室通过互动性和逼真性虚拟实验室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和实验探究能力,同时利用率高、安全易维护、节省空间与经费等优点,是实体实验室或实训工厂必要补充与延伸。 共享型的实验实训室每年教学人时数可达10万人学时,开展职业技能鉴定或对口培训将达到600人次。 2.4.2建成共享型生产性实践教学基地 建成多功能复合果汁/乳品/果酒/茶保健饮料实训生产线、肉制品加工实训生产线等生产线2条,使之成为建成规范化、现代化、智能化的食品工厂,集教学、生产、应用技术开发为一体,成为食品、茶学、物流管理、生态学专业都能高度共享的校内实践教学基地。既能培养学生实践操作技能,又能锻炼学生组织生产、管理工厂的能力,将大大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及企业对学生的满意度。同时,教师在校内实践生产基地教学过程中,能不断提升自身实践能力,实现向“双师双能”教师转型。 共享型的生产性实践教学基地每年教学人时数可达5万人学时,培养紧密对接产业的毕业生300人次以上。 2.4.3 建成实验(训)室信息化管理平台 实验室信息化管理,可将实验室教师及实验室管理人员从繁重的实验室工作中解放出来,解决实验室工作中人员不足,资源共享不足、实验室监管力度不够、实验室管理流程繁琐不规范等问题;同时提高实验室利用率、安全性和共享性;也为实验室主管部门的宏观管理和科学决策提供依据。运用试剂耗材管理模块、仪器预约平台与网络技术,实现对各种设备器材、试剂耗材、实验场所及人员高效便捷管理与应用,改变传统管理模式,极大降低安全隐患,进而达到实验室及实验教学工作的现代化、开放化、高效化、安全化和共享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