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魏冶说小说: 六个词里的小说创作

发布者:人文学院管理员发布时间:2018-07-04浏览次数:266

  

——人文与教师教育学院写作讲坛系列讲座第四场


    2018年614日下午3点青年小说家、延平区作家协会副主席魏冶在我校启贤楼2楼“闽北文献室”开展主题为“六个词里的小说”的小说沙龙活动。沙龙由图书馆陈兴老师主持,武夷学院热爱小说创作的武夷微文学微信文章留言的形式报名参与了此次沙龙。

“口吃的心理阴影、三年级母亲的一记响亮的耳光”一开场,魏冶便和同学们分享了自己的缺陷和心理感受,随后,他话锋一转,“如果我说这些都是我的虚构,你们怎么想?”一下将同学们带入了对于小说真实与虚构的思考。

面孔、真实、年龄、失效、得救、交叉”这是魏冶在小说阅读与创作中提炼出来的六个关键词。

首先谈到的是小说的多副面孔魏老师罗列《红岩》《斗罗大陆》《何以笙箫默》、《红楼梦》《挪威的森林》《没有个性的人》《平凡的世界》等小说,以此来说明小说的面孔差异之大,他将小说大略分为三种性质,消费、教育、艺术性,并提出一部优秀的小说可以有多重性质,但艺术性应是小说写作者追求的终极目标。

在谈到真实时,魏老师提出到底什么是虚构?以一张图举例,认为我们下笔那一刻就是在虚构了,因为我们不可能完完全全把一件事还原出来,并举例说明生活中的真实与小说里的真实是不一样的。探讨如何抵达真实时他以张爱玲的《半身缘》例,认为真实的小说逻辑要非常强大,给一个典型的背景或环境,使之更加贴近真实。又以《红楼梦》中贾宝玉《霸王别姬》中的程蝶衣两个人物的出场背景来说明艺术的真实和生活的真实间的区别

探讨小说写作者年龄前,魏老师从年轻与文体,以及年轻的优势方面进行探讨。了一些作家写作的年龄曲线,例如鲁迅写作《狂人日记》37岁,张爱玲写作《金锁记》时是23岁等等。鼓励大家现在正是写作的黄金年龄,希望大家经过系统的训练,来提高自己的小说创作能力

由于时间的关系,此次沙龙仅谈到了三个词,整场活动中嘉宾发言与参会同学的发言交叉进行,同学们表示希望今后能多开展类似的沙龙活动,在自由的交流氛围中获得更多的写作经验。

作家作品简介:魏冶,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硕士学位,现任南平一中教师,延平区作协副主席、《延平文学》编辑在全国省市级刊物上发表小说、散文、诗歌作品多篇

武夷风报道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