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基础写作课课程改革简况

发布者:人文学院管理员发布时间:2018-07-04浏览次数:105

  

基础写作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开设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具备系统的基础写作理论知识,掌握各种主要文体的写作能力与在高科技时代利用现代科技从事写作活动的能力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武夷学院以“传朱子理学,做武夷文章”为顶层设计。因此在课程教学中,以武夷文学为核心,在课程教学与研究中将学生的写作能力与服务地方的能力相结合一直是本课程建设的宗旨。

在近几年的课程建设过程中,基础写作课尤其是文体写作训练部分形成了线上+线下的双线教学模式。

一、线下教学

基础写作课是一门实践学时较多的课程。因此在课堂理论与实践教学过程中,变换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写作兴趣与热情是线下教学中考虑得较多的。

1、户外课堂

    2015年开始,基础写作课开展户外课堂活动。将学生们从教室中解放出来,走到校园中去,举办户外观察活动、户外写生活动、草地诗会等多种形式的户外课堂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许多学生作品已在微信公众号“武夷微文学”上推出。

2、闽北作家参与授课

    2018年,在闽北作家的大力支持下,基础写作课联合武夷学院逸夫讲坛开展了闽北作家进校园的系列讲座活动,邀请闽北知名作家分文体讲授写作技巧。为学生提供面对面与作家交流的机会。2018年3月邀请邵武一中高级教师、诗人黄勇英讲授《现代诗歌技巧漫谈》(已完成);2018年4月邀请福建省政协提案委会副主任、散文家张建光讲授《我的散文观——张建光散文创作谈》;2018年5月邀请闽北日报编辑,青年作家王筱莹讲授《书评写作——如何从书中挖到精髓》;2018年6月邀请南平一中中级教师,新锐小说家魏冶讲授《六个词里的小说》。

二、线上教学

1、微信公众号“武夷微文学”

   互联网时代,学生的目光逐渐由书本转向网络,为了配合基础写作线下课程的开展和地方文学的传承与传播。2016年9月,微信公众号“武夷微文学”应运而生。“武夷微文学”设置“武夷文学”“校园文学”“写作课堂”“写作研究”“武夷风”等五大板块。坚持推送武夷文学优秀作家作品,校园文学优秀作品,写作课堂的理论知识,写作研究动态等。并将“武夷风”文学社团的活动纳入其中。

截止2018年4月,“武夷微文学”共推送文章200余篇,粉丝数1370余人。其中包括全国各大高校写作研究者,闽北作家、编辑、文学爱好者,武夷学院学生等。平均每篇文章的阅读量能达到200以上,部分文章如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江震龙的散文《我的小学老师》阅读量高达4000。引起了较大的影响。其中推送得最多的是学生的原创文章。即将学生线下的写作练习通过平台进行展示、传播,不少学生作品通过平台被地方文学刊物采用,如2015级汉语言文学学生龙其丽的诗歌、散文发表在《闽北日报》《延平文学》上,2017级汉语言文学学生许凡的散文诗发表在《延平文学》上。这有益地促进了校园文学与地方文学的联系。让校园文学走向社会,接受社会的检验。

2、武夷学院在线开放课程“文学写作”

    写作能力是一种需要长期训练的能力,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来说显得尤为重要。从几年的教学经验来看,写作课的课程结束之后坚持写作的学生寥寥无几。因此,“文学写作”作为基础写作课的一部分被撷取出来作为武夷学院在线开放课程项目。按照文学写作的文体理论与写作方法等知识点制作成网络课程,配套课程视频与线上作业。学生可在网上完成课程的学习。与线下课程相同的,在线开放课程也将微信公众号“武夷微文学”作为推广交流的平台。

三、课外实践

  “武夷风”文学社团

武夷风文学社创办于2004年,2005年3月第一次出刊。现已刊行二十五期。武夷风秉承“传朱子理学,做武夷文章”的办刊宗旨,文体涵盖小说、散文和诗歌等,主要设置“武夷山下”“朱子文化”“小说纵横”“随笔漫谈”“绿风诗话”等栏目。是一本面向校园,为校园原创文学提供发表平台的纯文学杂志。

四、教学研究

   写作课程改革的同时,课程的变革也带来了教学上的思考,我总结近几年的教学经验,撰写了两篇教学改革论文,其中《文学地理学视阈下的高校写作教学谈——以武夷学院为例》已发表在《武夷学院学报》(2018年第1期);另一篇为《试论碎片化写作的工具性——以微信订阅号的写作为例》(拟发表)。

五、学生作品情况

截止2018年4月2014级、2015级、2016级与2017级四个年级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在校级刊物上发表文章百余篇(《武夷学院报》《武夷风》《文教学院报》《读者之友》“武夷微文学”),市级刊物上发表文章二十余篇(如:《闽北日报》《延平文学》《建瓯文艺》《泉州晚报》),在校级竞赛中获奖十余人(周瑞祝、洪小梅、黄裕源、龙其丽、罗惠娟、曹飞龙、吴爱民、许凡等),在市级竞赛中获奖2人(龙其丽、朱慧),在省级竞赛中获奖2人(吴昆贝、谭秀清),在国家级竞赛中获奖1人(龙其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