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

适应新时代文学发展,培育福建文学新力量 ——我院学子参加第五届福建文学新人研修班

发布者:人文学院管理员发布时间:2024-06-13浏览次数:364

2024年6月3日至7日,由福建省文联指导,福建省作家协会、福建省文学院、厦门文学院、厦门大学中文系主办,福建文学杂志社等单位协办的第五届福建文学新人班在厦门市思明区举办。主办方邀请了多位资深文学工作者,与厦门大学、福州大学、福建师范大学、闽江学院、武夷学院等省内8所高校的文学新人齐聚一堂,就诗歌、散文创作、新媒体时代的文学创作、新时代的使命与文学的力量等多个主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交流。我校文教院受邀参与此次研修班活动。汉语言文学专业2021级学生胡小妍、2022级学生雷佳慧参与此次研修班学习。


6月4日上午,研修班在厦门华侨大厦拉开帷幕,《诗刊》副主编霍俊明,福建省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省作协副主席林秀美等嘉宾、领导出席开班仪式。

课程内容上,《诗刊》副主编霍俊明、《北京文学》原社长兼执行主编杨晓升分、《诗歌月刊》原主编李云、福建省文联一级巡视员、副主席,福建省作协主席陈毅达、厦门市作家协会名誉主席陈慧瑛分别就“诗歌的常识、准确性以及介质”“新媒体时代,作家写什么,怎么写?”“现代诗歌的异质性”“思政课:新时代的使命与文学的力量”及“散文创作”展开深入浅出的文学分享。

课程特别设置创作指导环节,由《福建文学》常务副主编石华鹏、厦门市作协主席,厦门文学院副院长李秋士、厦门大学中文系副主任、教授徐勇各负责一组,对小组成员作品作品进行改稿辅导。

徐勇教授对我院学子雷佳慧、胡小妍的小说作品《白日春林》《郭老太》进行指导。他建议雷佳慧的创作应扬长避短,注重人物与故事之间的关联,明确文章的聚焦点。以奇观化的方式呈现出人物生活与空间的错位互文关系;建议胡小妍的创作要注意对人物事件的选取,人物需放在特定时空里,塑造人物形象的同时要注意塑造人物的意义,即从叙事学角度考虑,思考通过人物形象的刻画能展现出怎样的社会变化,具有怎样的现实意义。


研修班学员另参与了陈嘉庚纪念馆、鳌园红色文化现场理论教学活动,并在厦门大学思明校区文学院完成结业仪式。


第五届福建文学新人研修班不仅为文学创作者提供了宝贵的学习和交流机会,也为福建地区的文学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2019年起,为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培养福建文学新人,提高青年作家的创作水平和文学素养,推动我省文学事业繁荣发展,已经连续举办5届。今年是我院学子第三次参与此次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