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当天,我院“振翮”学术讲坛邀请国际知名汉学家、翻译家白亚仁(Alian.H.Barr)莅校,为师生开设题为“翻译《徐霞客游记》的挑战与趣味”的学术讲座。校党委委员、副校长廖斌及我院师生代表一百余人参加讲座。我院院长李文斌主持讲座。
为表达对武夷学院组织此次中外文学交流活动的感谢,白亚仁教授在讲座开始前,将其翻译的余华作品赠与我校。廖斌代表学校接受了捐赠。
在讲座中,白亚仁教授结合其最新译著《徐霞客游记》的翻译过程,与在座师生分享了“翻译的挑战与趣味”话题。他首先以“岩”字为例,介绍了翻译《徐霞客游记》时遇到的第一个挑战:“岩”在中国文化中是个多义词,只有结合语境,并且通过实地考察,才能真正了解《游记》中某处“岩”字的具体含义,从而准确地对原著进行翻译。翻译《徐霞客游记》时遇到的第二个挑战是在不翻译原著全部内容的情况下,如何选择最具代表性和吸引力的片段进行翻译。白亚仁教授提出了自己的选译标准,一方面是充分考虑已有《徐霞客游记》英译本的不足,开展补充完善的工作;另一方面他更倾向于翻译徐霞客关于旅途中人际交往的书写,从而突出这部游记的趣味性,以便更好地吸引英语世界的读者。
白亚仁教授还分享了翻译的乐趣。通过对《徐霞客游记》的翻译,不仅让他感受到了徐霞客精神的魅力所在,还扩展了自己对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知识的了解,让他对中国古代游记研究产生了浓厚的学术兴趣,确定了下一阶段的研究方向。
在讲座的讨论环节,现场师生就译者的主体性、翻译策略、翻译标准以及中国文学在海外的接受情况等,与白亚仁教授展开了深入交流。白亚仁教授针对问题,逐一进行风趣详实地解答,整个会场讨论氛围热烈浓厚。
此次讲座,不仅为师生们提供了与国际学者对话的机会,更深化了大家对文学翻译与文化传播的理解,进一步培养了学生们国际化视野,以及深入阐释中国文学与深度理解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能力。到场聆听讲座的师生一致认为,中国文学的海外翻译,不仅需要语言转换的智慧,更需要一种“岩洞辨微”的学术精神。同时,师生们还要多读书、读好书,行万里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扩大中华文化影响力、促进人类文明交流互鉴。
白亚仁教授,英文名ALLAN BARR,国际知名汉学家、翻译家。毕业于剑桥大学,获牛津大学博士学位,现为美国波莫纳大学亚洲语言文学系荣休教授,中国文学文化海外传播的积极推动者。主要从事明清文学研究以及中国文学作品的翻译。已出版的专著有《江南一劫:清人笔下的庄氏史案》(浙江古籍出版社,2016年);发表论文涉及江盈科、董含、安致远、李澄中、蒲松龄等人的作品。翻译了多部余华小说、散文,包括《在细雨中呼喊》《黄昏里的男孩》《第七天》《十个词汇里的中国》等,以及金仁顺、韩寒、孔亚雷等当代作家的作品。最新翻译作品为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的散文游记《徐霞客游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