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促干,把学习成效转化为服务南平地方发展的实践

发布时间:2023-07-10浏览次数:437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进一步推动主题教育落实落细,数学与计算机学院充分发挥福建省茶产业大数据应用与智能化重点实验室等省级科研平台支撑作用,主动融入、积极服务南平市地方经济发展,深挖“人工智能+产业”创新模式,促进南平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改革。

1、开展茶园时空大数据智能处理与服务研究,赋能茶科技发展。通过承担“福建省特色茶树用地分类识别与应用技术创新平台建设”、“武夷岩茶手工做青工艺智能机械化技术与设备研发”、“融合“星-机-地”多源遥感的茶叶冠层氮素反演研究”、“基于深度学习的武夷岩茶鲜叶品种识别”、“基于迁移学习的小样本茶叶病虫害自动识别技术研究”、“武夷岩茶多维生长数据监测技术创新应用与示范”、“数字经济赋能茶产业发展的机理、模式和实现路径研究”等省级课题,构建了茶树评价体系以及评价因子数据库、土壤类型分布图数据库、土壤侵蚀分布图数据库,研发了福建省地方特色茶树适宜性信息服务共享示范应用平台。利用平台开展增值服务,实现茶树用地流转3178亩,茶树用地流转租金产值1556.66万元,平台增值服务收入46.78万元。促进技术合同成交100万元,促进科技投融资500万元,项目成果通过对接武夷山香江茶业有限公司、福建省政和言午生态茶业有限公司、福建省香入林茶业有限公司、福建政和瑞茗茶业有限公司等企业,共使对接企业新增有机茶园1768亩,茶园经济效益比普通茶园提高10%以上。

图1 茶树冠层光谱数据采集

图2茶园生长环境物联网监测站建设

2、开展智慧养护关键技术研究,促进南平市高速公路养护和管理智能化升级。以南平市高速公路养护单位、高速公路管理部门的实际需求为导向,融合云计算、机器视觉、5G、GPS以及边缘计算等技术,研究“云、管、边、端”一体化的路面破损自动检测技术,实现路面破损检测数据的自动采集和云端无缝接入;融合遥感、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研究“天、地、空”一体化的监测技术,实现高速公路路域生态环境和边坡灾害动态立体监测;融合BIM、GIS以及大数据处理等技术,研究高速公路预防性养护智能决策方法,实现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和边坡预防性养护决策的科学化和智能化。承担了“基于数字图像处理的高速公路裂缝高效自动识别技术研究”、“‘天地空’一体化的高速公路路域生态环境监测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等省市科研课题。构建了“天地空”一体化的监测体系,提出了高速公路裂缝高效自动识别算法,发表学术论文3篇,申请发明专利3项,获批实用新型专利1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1项。在此基础上,将研发高速公路智能监管和养护决策平台,实现高速公路养护和管理智能化升级。

图3 高速公路边坡物联网监测站建设

3、开展区块链及信息安全技术研究,助力南平政企构建数据信任。与福建中信网安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合作,联合承担“福厦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茶产业数字应用与原产地可信溯源数据安全协同创新平台”、“茶叶生产安全认证与质量追溯平台研发与应用”、“茶叶生产质量数据安全监测与原产地可信溯源平台研发与应用示范”、“建盏防伪与溯源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南平市政企数据安全监管云平台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等省市项目,开展区块链、溯源及仿伪技术研究,助力南平市相关茶企、建盏企业以及政府相关部门构建可信数据。

4、开展科技特派员服务,服务南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学院发挥人才优势,积极响应科技特派员政策,本年度选送6位骨干教师作为省级个人或团队科技特派员,到南平地方企业、乡镇开展科技服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图4 学院教师作为科技特派员服务九龙窠茶业有限公司

5、高质量推动福建省茶产业大数据应用与智能化重点实验室。围绕茶产业种植、加工、质量溯源等关键环节,通过跨学科团队建设智慧农业学科方向。同武夷星、武夷山瑞泉、武夷山岩茶世家、武夷山古茶道等茶业龙头企业,以及厦门大学、福州大学、福建农林大学、苏州大学、中科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中国林业科学院资源信息研究所等科研院所我开展联合攻关,以项目为载体开展茶产业大数据统计计算与优化算法、茶产业多模态数据感知与分析、茶产业智能决策与控制等工作。本年度承担省级以上科研项目10余项,发表高水平学术20余篇,申请专利和计算机软件著作权10余项。

下阶段,数学与计算机学院将持续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深入实施“深学争优、敢为争先、实干争效”行动方案,进一步凝炼学科方向,加强研究团队和科研平台建设,推进产学研政深度融合,促进“数字化”应用,促智慧化、智能化研究成果转化落地。深度结合南平“十四五”规划,重点开展“人工智能+产业”服务工作,提升服务地方能力和水,为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和人才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