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身边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⑫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推动福建戏曲艺术繁荣发展
发布人:团委  发布时间:2023-03-01   浏览次数:368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引导青年学生领会“两个结合”深刻内涵,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立多层次的全员覆盖型社会实践新模式,引导和帮助广大青年学生上好与现实相结合的“大思政课”,在社会课堂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根据《中共福建省委教育工委办公室关于开展2022-2023学年寒假“我和我身边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社会实践活动的通知》要求,我校鼓励全校青年学生利用寒假,通过学术研究、调研考察、志愿服务等方式开展社会实践,探寻身边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了解国情、世情、民情,进一步增进对中华民族发展史的学习理解,推进文化自信自强。

各二级学院广泛动员、精心组织、有计划地展开社会实践,青年学子走进朱子故里、考察遗址、走访古村建筑,感受时代变迁,在传统美德、“福”文化、侨文化、闽台文化中,探寻文化交汇的根源之处,推动创新发展。

福建自古就有“海滨邹鲁”之称,其丰厚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独特的地理位置,形成了积淀厚重而又丰富多彩的闽文化,福建地方戏便是闽文化中的一道历久弥新的风景线, 历史悠久、影响深远,是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就十分重视福建地方戏的传承和弘扬,推动戏曲艺术繁荣发展,支持戏曲院团和艺校的基础设施建设,关心艺术家的工作、生活待遇和人才培养, 希望戏曲艺术家“为弘扬优秀民族文化和闽剧的创新与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说到底就是坚定文化自信。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 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 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要坚定文化自信, 首要便是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

从总体上来看,目前福建地方戏一些主要剧种的艺术形态保存得较为完整,但在传承发展中也存在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本次实践队以福建戏曲中的闽剧,莆仙戏,木偶戏作为主要调查的对象,了解不同年纪的人群对福建戏曲的认识程度,不同人群对福建戏曲未来发展道路的看法,思考如何用更好的方式使福建戏曲得到更好的传承与保护。

实践队走访了福州、莆田、泉州、武夷山等地,通过发放问卷、实地考察的形式,探寻了解福建地方戏的现状。当前,闽剧、莆仙戏、木偶戏的传播方式及传播渠道较为单一,社会影响力逐渐下降,导致观众群体逐渐减少,表演场次的减少和场所的局限让那些原本对闽剧怀有热情的老人逐渐失去兴趣。同时,看戏的往往都是老一辈的人,青少年对地方方言了解较少,对方言缺乏兴趣,而以上戏曲的特色又是以地方方言为基础,这使他们觉得听不明白又枯燥无味,缺乏认同感。

通过这次社会实践,实践队感受到福建传统戏曲文化的多姿多彩,也看到了福建戏曲传承的不易。当今社会是一个快节奏的时代,愿意在戏台前驻足的人已属难得。此次寒假社会实践团队成员在了解闽剧、莆仙戏、木偶戏的过程中,不只是加深了对戏曲的了解,同时也被这颗璀璨的明珠所吸引,如何传承戏曲、发展戏曲,拂去戏曲这颗明珠上的尘埃,再现往日光辉,就看新一代青年。当代青年要承担起壮大戏曲文化的责任,以多种形式助力形成全社会关心戏曲、重视戏曲和支持戏曲的良好氛围,更好地发挥戏曲艺术在建设中华民族精神家园中的独特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