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学院:以“六个融入”为抓手,谱写新时代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新篇章

发布者:统战部发布时间:2025-06-25浏览次数:360

近年来,武夷学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创新实施“六个融入”工作法,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深度融入办学治校、教书育人全过程,谱写了新时代高校民族团结进步的崭新篇章。

融入党建责任,强化政治引领

学校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纳入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意识形态、党建、校内巡察、精神文明和平安综治工作体系,并作为领导班子、领导干部评价考核及办学质量测评的重要指标。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确保党的领导贯穿民族工作始终。

融入教育教学,深化“五个认同”

学校充分发挥思政课主渠道作用,将党的民族观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容融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等核心课程,构建多元一体的思政教学体系。在民族预科班开设《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推广使用国家统编教材,大力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深化师生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着力推动中华传统体育进课堂,开设民族武术、舞龙舞狮等课程,传承优秀体育文化,成绩斐然(如2024年获全国龙狮公开赛一金两银)。发挥美育育人功能,开设民族声乐、舞蹈课程,举办“同心·福”文创大赛、“中华民族一家亲”歌舞展演等活动。选派教师赴海外(如荷兰“中华文化大乐园”)教授民族舞蹈,增强华裔青少年文化认同和“同根”意识。

融入主题实践,厚植家国情怀

学校精心策划“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月”和“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举办系列主题演讲赛(如“福籽同心爱中华”系列)和模范事迹报告会。打造了“闽港澳大学生武夷山世界遗产地文化研学”品牌项目,促进三地青年交流交往交融,获评省级优秀案例。创新开展民族乡村“三创促三交”训练营,连获佳绩。深化“一带一路”人文交流实践,探索“丝路精神+民族共融”模式,组织师生团队深入民族地区开展文化互鉴、产业互联、民心互通行动(如“寻觅畲族灵韵”“丝路拾光,华韵知行”实践队),促进民族地区发展与国家战略对接,相关团队荣获省级“优秀实践团队”称号。

融入服务管理,护航学生成长

学校坚持以生为本,构建“一站式”学生社区服务体系。优化宿舍安排促进各民族学生交融,关注心理健康,及时解决困难。建立民族学生易班平台畅通诉求,精准帮扶家庭困难学生,尊重民族风俗习惯。完善民族预科生转本科管理及学业预警机制,实施个性化培养和一对一辅导。强化思想引导和“一对一”就业指导,成效显著(2022—2024年,毕业生参与“三支一扶”116人、服务乡村振兴40人、西部计划46人,援疆学子赵奎获“全国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卓越奖”)。

融入文化研究,促进两岸融合

学校依托中华文明研究院及两岸高端学术研学坊联盟,整合资源打造高端智库和学术共同体。扎实推进“闽台文化同源工程”,落实“文化传薪、文明活化、学术共生、数字文明桥梁”四大举措,持续办好“一论坛一讲坛一课堂”活动,共同推动中华文明研究阐释传播,讲好中国故事,为探索两岸融合新路、助力民族复兴贡献力量。

融入考评体系,构建和谐校园

学校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纳入教师思政和师德师风评价体系,坚持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习制度。将学生参与相关主题实践纳入素质拓展评定,引导学生在社会大课堂中深刻理解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积极营造各族师生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良好氛围,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

武夷学院通过系统化、创新性的“六个融入”实践,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植于校园沃土,融入师生血脉。学校将继续秉持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引导各族师生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不断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同心共谱民族团结进步新篇章,为教育强国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武夷学院的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