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基项目获得者风采|黄玲艳:破解土壤微生物密码,以科研之力守护生态基底

发布者:人事处管理员发布时间:2025-10-02浏览次数:360

闽江青年学者、我校生态与资源工程学院副教授黄玲艳长期致力于土壤电活性微生物环境效应研究,尤其聚焦于“土壤微生物胞外长距离电子传递及其环境效应”这一前沿方向。今年,她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成功获批,至此,她已累计主持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博士后面上项目在内的3项国家级课题。

土壤微生物胞外长距离电子传递,直接影响着污染物的降解转化、土壤肥力维持等核心环境过程,是破解土壤污染修复、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等现实难题的重要突破口。多年来,黄玲艳锚定这一前沿,追踪不同土壤类型中微生物电子传递的“路线图”。她带领团队深入农田、走进茶园广泛采集土壤样本,并综合利用电化学工作站、高通量测序及分子生物学等技术手段,层层解析“微生物群落结构—电子传递载体—环境因子响应”之间复杂关联。

科研之路从无捷径,黄玲艳的每一步探索都凝聚着对“微观世界”的执着追求与严谨态度。这份始终如一的坚守,最终结出了丰硕的学术果实近五年,她已发表十余篇高水平论文,其中两篇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发表于Nature子刊《The ISME Journal》。土壤微生物电子传递过程隐秘复杂,研究中常面临信号弱、干扰因素多、数据解读难等多重挑战为探究土壤不同微生物的胞外电子传递能力,她曾连续数周值守实验室,反复验证实验结果;为揭示某类功能微生物的电子传递机制,她带领团队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层层深入,即便屡次遭遇实验数据不理想,也始终坚持从样本处理、实验设计到数据分析逐一排查,直至找出问题核心。“土壤中的微生物犹如一个个‘微型发电站’,它们的电子传递过程蕴藏着生态修复的关键密码,只有沉下心来反复验证,才能读懂这份‘自然的语言’。”黄玲常这样对团队成员说。她深知,唯有透彻理解微观机制,才能为宏观生态问题的解决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从而真正推动土壤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在专注科研的同时,黄玲艳始终不忘践行教师的育人使命,将“土壤微生物电子传递”这一前沿方向的研究成果与育人实践深度融合。在相关课程中,以现实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为什么污染土壤中的微生物发电能力会下降?”“如何通过调控电子传递促进微生物降解污染物?”,借此激发学生的兴趣。她常结合自身研究案例,将抽象的“电子传递”概念转化为诸如“微生物的能量运输线”生动类比,帮助学生建立微观过程与宏观环境问题之间的联结,进一步增强他们对科研创新的热情。此外,她还主动开放实验室,积极鼓励对土壤微生物研究感兴趣的学生参与自己主持的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从土壤样本采集规范到电化学数据的初步分析,她都手把手指导学生,帮助他们扎实掌握研究方法,系统培养科研思维与实践能力。

谈及此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获批,黄玲艳始终保持谦逊与感恩。她表示,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学校科研平台的有力支持、学院同事在跨学科合作中的无私帮助,以及团队成员的共同努力。面向未来,她将以此次项目获批为新起点,进一步聚焦“极端环境下土壤微生物电子传递的适应机制”“功能微生物电子传递的分子调控网络”等更深层次的科学问题,力争在理论层面厘清关键机制,在应用上探索更多可落地的技术方案,不仅为土壤微生物生态学领域的学术研究贡献力量,更致力于为地方土壤污染修复和农业生态系统优化等现实需求,提供扎实的科研支撑。

“追风赶月莫停留,平芜尽处是春山。”这既是黄玲艳对自身科研之路的期许,也是她对学生们的鼓励。在破解土壤微生物“电子传递”密码、守护生态基底的征程中,她将继续以奋斗为笔,以坚守为墨,在土壤生态科研与教育的沃土上,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

编辑:范嘉怡(校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