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基项目获得者风采|叶银:揭秘微观电子星河 耕耘科学梦想

发布者:人事处管理员发布时间:2025-10-03浏览次数:360

在我们肉眼看不见的微观世界里,数以亿计的微生物正悄然进行着一场场无声而精彩的对话合作。它们通过传递电子的方式进行能量交换,成为地球生命循环中不可或缺的幕后英雄。在武夷学院生态与资源工程学院,一位年轻的科研工作者——叶银,以其敏锐的洞察力和不懈的坚持,致力于解读这种神秘的电子语言,她提出电感作用介导的地杆菌-梭菌种间电子互营新机制,今年成功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资助。

挑战传统:从“化学扩散”到“电场感知”

叶银的研究聚焦于一种特殊的微生物合作方式。传统观点认为,微生物之间依靠化学物质的扩散来传递能量,但在实验过程中,她发现地杆菌与梭菌之间的电子传递精准高效,而电子本身并不能像化学物质那样可自由扩散。

这就好似精准传递随风飘散的区别。叶银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正是这种不匹配,促使她提出全新的电感作用假说:类似于磁铁相互吸引,由电场引导电子实现精准传递。这一创新理论挑战了传统认知,为微生物相互作用的研究打开了全新窗口不仅具有重要理论价值,更有望在污染治理、新能源开发、生物修复等多个领域发挥重要作用,为绿色技术和生态保护提供全新思路。

协同创新:用行动诠释科研人的坚守与热爱

科研路上,叶银格外重视团队协作和跨学科交流。自加入武夷学院以来,她频繁往返于武夷山与福州两地,与曾经的合作伙伴、同行学者开展深入的学术交流与实验探讨;与此同时,学校先进的实验平台和高精度仪器设备,她深入探索微观机制提供强大支持。

跨机构合作有效打破了学科壁垒,让科研资源利用更高效。她表示。奔波,成为她科研生活的一个缩影不畏路途艰辛,只因心向科学。这份执着,体现了一名青年科学家对科研事业的纯粹热爱和主动精神。

教研相长:践行科学家与教育家的双重使命

叶银始终坚持科研反哺教学的理念。在《专业英语》《生物导论》《环境保护导论》《环境规划与管理》等多门课程的讲授中,她巧妙地将最新研究成果转化为生动案例,通过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拓宽他们的学术视野。

教学也是一个灵感反哺的过程。她说,学生在课堂上的提问,有时也能为科研带来新的启发。她坚信,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是高校教师不可或缺的一体两翼,科研探索的深度决定了培养学生的高度。

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资助,对叶银而言,是一个新起点,更是一份新责任。她将继续探索微观世界中电子传递的奥秘,同时致力于培养更多具有创新能力的科技人才。

编辑:黄垣超(校报)